English

敦煌壁畫解讀古代“中元節”:同傳愛親孝親觀念

2018年08月27日 10:1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敦煌壁畫解讀古代“中元節”:儒釋道同傳愛親孝親觀念

  中新網蘭州8月25日電 (記者 崔琳)8月25日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佛教盂蘭盆節、漢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節的混合節日。敦煌研究院當日解析壁畫上的“中元節”表示,儒、釋、道會在這一天“撞車”祭祖先、超度亡魂,傳遞愛親孝親、不忘先人恩澤的傳統道德觀念。

  其中,佛教的盂蘭盆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在敦煌榆林窟第19窟中,便有關於目連守孝的場景。《佛説盂蘭盆經》中記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犍連)得到神通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於是用神力給母親送飯吃。但是缽中的飯剛送到母親手中,還沒入口就化為灰燼。目連無奈,求助於佛祖。

  佛教認為,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如法佈施僧眾,可解救亡親的倒懸之苦,以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目連依世尊的指點,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救出了母親,這天隨之被定為盂蘭盆節。

  敦煌研究院解讀説,“目連救母”的精神內涵與漢民族儒家孝道觀念不謀而合,儒家講究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亡故的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後代。但祭拜儀式不局限于特定的七月十五,而是在七月底之前的某天傍晚舉行祭拜儀式。

  祭拜時,要將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敬地放于供桌之上,再為每位先人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供奉。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祐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則要燒紙錢衣物。

  而在道教教這裡,七月十五則被稱為“中元節”,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降魔成道圖》提供了許多關於“鬼文化”的猜想,其中各種各樣“鬼”的形象大膽奇特,令人嘆為觀止。

  道教認為,七月十五這一天恰逢夏秋之交,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漸衰,陰氣更盛,是地官的生日,陰曹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為此,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為死者的靈魂超度;民間亦設道場,以食物祭祀,安慰游離於人世的鬼魂,祈求自己平安順利。

  敦煌研究院解析稱,儒、釋、道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撞車”,盂蘭盆節的供養、七月半祭祖、中元節祭鬼,無不在傳遞愛親孝親、不忘先人恩澤的傳統道德觀念。(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