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口碑分化,暑期檔電影你怎麼看?

2018年08月23日 15:46:00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原標題:口碑分化,暑期檔電影你怎麼看?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每年暑假都是電影上映的重要檔期,各種類型影片齊聚,數量繁多,為我們觀察電影市場提供了重要窗口。今年暑期,各種影片也是接踵而至。從引起廣泛討論的《我不是藥神》,到上映三天即被撤檔的《阿修羅》,從姜文四年磨一劍的《邪不壓正》,到黃渤導演首秀《一齣好戲》……有笑有淚,有讚有彈,讓電影市場一直熱度不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電影的話題。

  口碑與票房,是人們觀察電影繞不開的兩個維度。今年暑期檔,有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贏家,也有不少影片在口碑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爭議。比如,對《西虹市首富》傳遞價值觀的質疑,《邪不壓正》遭遇的兩極分化的評價,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言,“喜歡者看到了飛揚,不喜歡者看到了不著地”。在電影市場,審美趣味的差異廣泛存在,由此形成的口碑分化,給電影票房帶來千差萬別的影響,也反映著電影市場自身的問題。

  當然,口碑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評判,它受到個人閱歷經驗的影響,也受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的作用。反映到對電影的觀感上,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同一部電影,你覺得是一地雞毛,他卻覺得曾經滄海;你覺得毫無會心之處,他卻笑得前仰後合;你覺得強行煽情,她早已哭得梨花帶雨。而也有票房分析顯示,擁有北方舞臺劇基礎的《羞羞的鐵拳》在東北更受歡迎,帶有港片元素的《澳門風雲3》則在粵語地區及周邊一帶更受熱捧。

  不過,對於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説,這種審美的差異,還有著更寬廣的社會背景。去年年底上映的電影《前任3》,曾一度引起大家關於電影審美的激烈討論,也帶動人數多、有時間、敢花錢的“小鎮青年”由幕後走到了臺前。人們發現,在個人偏好、地域文化等因素之外,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同樣會形成審美的差異化。如今,二線至五線城市的票房總和佔比處於連續上升之中,更多審美主體走進電影院,一方面是中國電影不斷發展的見證,一方面也讓電影審美呈現更加參差多元的形態。

  審美的多元並非壞事,因為它能進一步推動電影細分市場的形成;審美的多元有時也非好事,因為它會加大對一部電影口碑的“拉鋸”,導致一定時間內電影市場略顯畸形的景象。一直以來為人們所詬病的“唯明星”“唯流量”的電影取向,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垃圾電影”“垃圾觀眾”的爭議,也都與人們審美水準、對影片甄別能力的差異有關。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新消費群體的進入,就帶來了審美的走低,對於今天的電影市場來説,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迫切需要更好地培養審美的能力,這是觀眾不斷成熟的必需,也是形成一個更加健康的電影市場的必需。

  當然,變化正在不斷發生。如今,口碑和票房之間的關係更加積極正向。《紅海行動》上映時,不少人為它捏著一把汗。而事實證明,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口碑,優質影片可以實現逆襲。相反,沒有過硬的品質,僅靠“IP”、噱頭,再被看好的劇也可能折戟。今年暑假,承載著一代人青春回憶的《愛情公寓》打出情懷牌,電影上映首日票房已破3億,但是一路下滑的口碑讓票房急轉直下。口碑對市場的正向影響,反映出觀眾審美不再唯流量、唯體量的取向,也折射出一個更加健康的審美的逐漸形成。

  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一場名為《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的論壇匯聚了諸多目光。一位電影從業者指出,有三次關於電影的排隊,讓他印象深刻。一是1976年,文藝界重見光明,不少電影再次上映。很多人排隊觀影,有的人一部電影能看幾十次。二是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大街上的觀眾晝夜排隊等著看電影,不過看的是以好萊塢為主的電影。三是當天論壇開始前場外的排隊,大多數是關心中國電影發展的年輕人。從能看到電影,到看國外電影,再到聚焦中國電影,三個時間點,串聯起中國電影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也讓人看到國産電影的成長,電影精神的傳承,未來發展的希望。

  正如今年的暑期檔,有新電影人的崛起,有老從業者的堅守,有現實主義的光芒,也有新類型的探索,有不足有爭議,但卻讓人看到蓬勃的生長的力量。

  這正是:觀眾趣味各異,電影有讚有批。成長不必心急,百花齊放可期。大家晚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張 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