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小明的文藝茶座】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學:家國情懷始終如一

2018年08月10日 20:10:00來源:光明網

  【光小明的文藝茶座】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學:家國情懷始終如一

  2018-08-09 20:30來源:光明網

  導語: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言,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這本厚重的教科書究竟寫出了怎樣的改革與發展、傳承與創新?記者日前就相關話題,採訪了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上海市作協副主席楊揚。

【光小明的文藝茶座】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學:家國情懷始終如一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上海市作協副主席楊揚 張悅鑫/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經歷怎樣的變化,又有什麼是不變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末的“撥亂反正”,經歷了80年代中後期的文學實驗,經歷了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淘洗,經歷了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衝擊。總體上看,這個時間段的中國文學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非網路時代的文學時期,後一個時期,是網路時代的文學時期。何為非網路時代的文學?就是網路還沒有産生之前的文學創作、傳播、批評和閱讀。何為網路時代的文學?就是網路覆蓋之下的文學創作、傳播、批評和閱讀。

  以網路技術為分野,將文學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或許有的人會感到過於簡單,尤其是一些從事具體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人,似乎自己的創作、批評與網路沒有必然關係,甚至一些人至今不上網,不用電腦寫作,不看網路上的東西,過著與網路絕緣的生活。如果著眼于這些人的創作、閱讀和文學視野,的確會讓人感到文學與網路毫無關係。但從文學史角度來考慮,一些技術因素對文化生活的介入,其意義和影響,未必只限于技術領域。同時,一個時代的文學、文化變遷,不會因為少數人的不介入、不接受而停滯了變化的腳步。譬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都會談到印刷術産生之前與之後,文學整體格局的改變。這種變化涉及文學世界的方方面面,由此而成為文學的時代分野。當然,在這個時代趨勢之中,一些作家、詩人的創作或許與印刷術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但並不影響後來的研究者將他們納入不同的時代文學格局之中來看待和審視。四十年來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改變,莫過於網際網路技術進入文學世界。由此,中國文學經歷著自印刷術産生以來的最大變革。

  在變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學越來越呈現出自己的特徵。她將所有的文學實驗都歸結到自己的審美世界,而且繼續推進和擴大著自己的範疇。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學本體的重要性,用一個概念來講,就是中國文學的文脈。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儘管分支眾多,形態各異,但就文脈而言,千言萬語最後都歸入長江黃河。作家們認識到我們所有的創作、寫作都是和中國文學的命運息息相關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抒發一點小情感、小靈感。這也是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變化中的不變。

  近年來隨著人們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文學的地位似乎有所下降。站在改革開放40年這個歷史新起點上,中國文學未來路在何方?

  很多人,尤其是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的讀者會感慨今天的作家作品地位沒以往那麼高,似乎文學在走下坡路。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以長篇小説為例,從粉碎四人幫到80年代,長篇小説的出版總量大概不超過400部,而現在一年出版的長篇小説近四、五千部,從數量上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

  今天我們正處於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人們的選擇、關注點是多樣的,很難再出現80年代那種一部作品萬人追捧的現象。

  再者從寫作能力和寫作技巧上,我們可以比對下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可以發現水準並沒有下降。我們誕生了一批優秀的作品,比方説莫言的一些小説、賈平凹的一些小説、王安憶的《長恨歌》等等。這些90年代後出現的作品,在世界文壇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最近五、六年期間,中國文學也表現出很強勁的發展勢頭,一些實力型的作家,像賈平凹、王安憶等等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長篇力作。賈平凹以秦嶺作為書寫對象,描寫歷史上在秦嶺這個空間當中發生的一些悲歡離合的故事,謳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從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作家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同和自信。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從生活中、從歷史中由衷地感受到這種文化自信,並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

  從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到《三體》摘得雨果獎,中國文學正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身獨特的魅力。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趨勢下,中國文學正在扮演怎樣的角色?

  中國文學“走出去”可以説是一個歷史性話題。在早些年,所謂的走向世界就是向西方學習、接受外國文學,作家鮮少有真正身體走出去的。而今天,像莫言、王安憶、韓少功、余華、蘇童、畢飛宇等等作家經常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地的作家交流創作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作品自然就“走出去”了。

  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全世界各國的書展都會有“中國作品”這個主題,這説明各國的主辦方已經認可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學發展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國際性的文學獎項、文學雜誌、文學論壇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中國作家和中國作品的身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學需要融入到世界中去,世界也需要中國文化的滋養跟啟迪,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國文學與世界的密切程度已經到了不可分離的地步。

  2016年,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遠東文學國際大會,主題是向茅盾先生致敬。會上聖彼得堡大學的校長説,茅盾的作品在俄羅斯的發行量已經超過70萬本,很多讀者希望通過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閱讀,來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世界的各個地區,文學作品更加感性、更加生動,許多外國讀者正是通過中國文學逐步走近中國、走近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監製:張寧、廖慧

  編導:李方舟、張璋、張悅鑫[責任編輯: 李方舟 ]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