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本學成為國學新熱點
寫本學成為國學新熱點
【國學動態】
國內第一個以“寫本學”命名的研究中心——西華師範大學寫本學研究中心近日在四川省南充市成立。在隨後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上,郝春文、胡戟、榮新江、張涌泉、黃正建、劉安志等數十位寫本學學者,就寫本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學術探討。
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從如何界定寫本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重新界定寫本學的重要性。他提出,研究寫本時代的“書”,其外觀及演變格式都是十分重要的,應該建立新的寫本學,更新對於寫本的界定、鑒定方法等。他認為,寫本的兩面性是值得關注的,敦煌寫本正背面所記載的內容彼此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西華師大寫本學研究中心主任伏俊璉教授認為,寫本最早偏重物質形態,後來開始轉變重視其格式與內容;它是一個生命體,不僅具有文學性還反映了記錄者的情感。首都師範大學遊自勇教授也舉例説明瞭寫本材料的直觀性、寫卷的整體性以及他者視野對於寫本研究發展的促進作用。
寫本是與刻本相對應的文獻載體。大致在北宋以前,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播形式是寫本。晉代之前,主要用簡牘進行抄寫,晉代之後,主要用紙進行抄寫,可以分別叫作簡牘寫本和紙寫本。宋代以後,刻本成為書籍的主要形式,但寫本仍在很大範圍內作為輔助形式存在,甚至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這樣大型的叢書也用寫本的形式保存,而民間文書更是大量以寫本形式流傳保存。與刻本相比,寫本具有更為獨特的物質形態及流傳方式。寫本出於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千人千面,本無定式,所以寫本具有動態的、隨意的、個性化的特徵,與刻本文獻的程式化、批量化和規範化這些“千人千面”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
20世紀以來,大量宋以前的寫本重現於世。戰國到漢晉的簡帛文獻、敦煌寫本和吐魯番文書的發現,寫本時代文獻的物質形態、書寫習慣、文本構成、編纂方式、庋藏手段以及傳播途徑等特點都得到了全面廣泛的呈現,研究寫本的專門之學——寫本學便應運而生,引領學術潮流。
西華師範大學有寫本研究的傳統,老一輩學者在研究唐宋碑刻、西域古抄本、歷代書法寫本、民國學者手稿等方面都有一大批成果。近年來,伏俊璉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吳佩林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檔案研究”,這兩個重大項目的研究內容,都以寫本為主要形式。其學術團隊近年來取得了一批成果,受到學術界的好評。
(作者:姜同絢,係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