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胡琴音樂人才培養”交出滿意答卷

2018年05月26日 10:07:00來源:中國文化報

 

  5月15日晚,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胡琴音樂人才培養”成果展演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位胡琴音樂人將近兩個月的學習成果匯聚成一場胡琴演奏聽覺盛宴。接下來,學員們將把學習到的新技法、新思維帶到全國各地,將胡琴藝術發揚光大。

  為搶救、保護、推廣、普及中國多形態胡琴藝術形式,為多形態胡琴藝術文化建設發展培養一批精英人才,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胡琴音樂人才培養”于2017年正式立項,由西南民族大學負責實施,項目組專家團隊包括全國民族民間文藝專家、知名胡琴表演藝術家、藏彝侗壯民間藝術非遺傳承人等。今年3月18日,來自北京、內蒙古、湖南、貴州、新疆等10余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從事藏族、彝族、侗族、壯族胡琴表演、創作、樂器改良的20名專業人士通過嚴格甄選成為項目學員。在接下來的50天裏,項目組安排學員們進行了課堂教學、口傳心授、采風交流、創作實踐、理論研討等一系列集中學習,此次成果展演也是集中學習後的彙報展示。

  5月15日晚,由項目組改良的高音藏弦胡演奏的《聖地吉祥》拉開了展演的序幕。為體現胡琴藝術的多元化,本次成果展演以“絲路天籟”為主題,分為藏、彝、侗、壯四大篇章,所有作品均為學員原創。

  “20名項目學員都是深入研究藏族、彝族、侗族、壯族等民族音樂的藝術工作者,本項目也是全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少數民族胡琴進行整理、保護、傳承。”據項目組學術與技術帶頭人、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譚勇介紹,項目除了提升學員專業技能,主要還是通過拓寬其藝術視野、培養其創新能力,以達到搶救、保護、整理、推廣和普及西南地區多形態胡琴藝術的目的。

  “在本次培訓前,每當要在國外表演代表中國的曲目,我思來想去的只有一首《茉莉花》,但通過培訓,我又重新發現了這麼多民族器樂作品,隨便拿出一件就能代表中國音樂。”在日本從事二胡藝術推廣的趙唯壹是學員裏年紀最小的一位,他表示,等回到日本,將從表演作品創新方面推廣中國胡琴藝術,讓全世界民眾能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

  在50天的集中培訓中,“胡琴音樂人才培養”項目組還不斷挖掘少數民族民間胡琴的種類與形態,並建立了少數民族胡琴藝術研究中心,針對少數民族胡琴展開專項研究。

  學員何翔在山東青島開了一家胡琴文化館,致力於胡琴藝術推廣。目前,館內收藏了40余件胡琴,其中最多的是二胡。在當晚的表演中,何翔用一把自己改良後的藏弦胡進行了演出。“許多地區的胡琴保留了原始風貌,但如果要大範圍推廣,可能用起來並不那麼得心應手。在今後的傳承推廣中,或多或少都要有一定改良。”何翔透露,通過本次集中系統學習,他計劃在5至10年內擴充資源、深挖民族拉弦樂器,創立一個中國民族拉弦樂器展示館。

  “這20位學員就好比20個火種,未來將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項目組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喬建中表示,胡琴藝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是一兩件樂器、一兩個民族的音樂風格就可以涵蓋的,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體現之一。

  譚勇表示,“胡琴音樂人才培養”項目是胡琴藝術傳承厚積薄發過程的開端,它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技法的單向性胡琴藝術人才培養方式,側重從文化多視角對胡琴藝術給予解讀與理解。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未來,這批學員將像種子一樣撒向全國,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