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間力量怎樣參與文保
“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間力量怎樣參與文保
柯銳
近日,一些歷史愛好者在陜西咸陽唐崇陵進行“走陵”活動,在陵區內搜尋了多件陵墓石刻殘件,並將這些殘件收集起來搬到了陵區監控攝像頭下。他們表示,這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唐陵內的文物。
所謂“走陵”,就是非專業的歷史愛好者,對有歷史價值的古代陵寢進行尋訪,考察陵寢的神道、神獸、殘存石刻等遺跡。
與館藏文物不同,崇陵石刻作為田野文物,總體上,對其應遵循原址保護原則,不可輕易移動,否則就會丟失歷史資訊,減損歷史價值,不利於歷史傳承。“走陵人”收集石刻,搬動文物,構成對田野文物狀態的破壞,涉嫌違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
不過,民間人士收集文物的行為,也提醒了對這些石刻殘件的保護,需要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提上工作日程。對於某些散落的或保護難度大的重要田野文物,有文保專家認為,可以採取暫時集中保護的措施;等到條件成熟,再將其回歸原址。這雖屬無奈之舉,但可有效地防範偷盜、破壞等違法犯罪活動。也就是説,對於某些面臨被盜、被破壞風險的田野文物,與其將其長期置於野外,不如集中保護。當然,這種收集保護文物的行為,必須要以專業、規範的方式,在文物保護行政部門的指導監管下,依法依規地進行。如果像此次“走陵人”讓非專業的志願者參與搬動石刻,顯然不妥。
田野文物與館藏文物都是歷史文化遺産的重要部分,有著難以複製的價值。由於受分佈範圍廣、監管能見度低等多因素制約,田野文物失管、失竊案件頻發。既然這些文物的保護、管理是個難題,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民間歷史愛好者等社會力量參與保護,或有積極意義。
對於民間歷史愛好者,在阻止其不當行為的同時,可以考慮加以規範引導,在文保單位的牽頭下,將其納入文物保護的公益機構,作為文物保護的社會力量妥善利用。
崇陵石刻等歷史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産,也是地方的“文化名片”。相關地方和部門,以及社會公眾,都有責任保護好這些文物。讓這些歷經風雨的千年文物,在一代代人的保護下,持續閃耀它獨特的魅力;讓面臨丟失、損壞風險的田野文物,重新回到它應有的歷史位置。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