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兩部話劇五一登臺讓你腦洞大開
原標題:不説話演一生 小木偶成英雄
4月30日至5月1日,中外兩部戲劇作品將同期登臺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亮相天橋藝術中心。其中香港綠葉劇團創作的面具肢體劇《爸爸》溫情細膩,將感動和思考送給每一個即將或者已經老去的人;而匈牙利布達佩斯木偶劇團的《吹牛大王》,則將用妙趣橫生的木偶,講述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故事。
《爸爸》 無聲講述凝練一生
一個法國詩人説:“四十歲是青年的老年期,五十歲是老年的青春期。”當一個垂暮的老人回憶往昔,幾十年生活濃縮成記憶的片段;當一群老人在養老院相遇,他們又該如何面對意想不到的老年生活?香港綠葉劇團創作的面具肢體劇《爸爸》,以西班牙得獎漫畫家帕科·羅卡的漫畫《歡樂皺紋》為靈感,將故事背景放置在了中國香港,從亞洲文化視角對於家庭、親情、衰老等命題進行了新的詮釋。無論是幾十年來坐在狹小店舖裏修鐘錶的老人,還是記憶中送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的年輕父親;無論是養老院裏紛紛擾擾的老年生活,還是身患阿爾茨海默症後喪失記憶的惶恐不安,《爸爸》以溫情而細膩的表演,將普通人的一生凝練在一個多小時的舞臺作品中,展現出香港普通人生活的真實與感動。
作為一部面具肢體劇,劇中各個角色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自由切換,雖然舞臺上並未出現只言片語,卻通過演員精準而流暢的身體表達,帶領觀眾在時間隧道中穿梭,在歡笑和淚水中體味著一幕幕動人的場景。
2010年創立於法國的綠葉劇團,現在以香港為創作基地。劇團以西方賈克·樂寇和東方傳統藝術訓練為基礎,擅長“用身體説故事”的肢體劇藝術。近年來創作了《孤兒2.0》《鄭和》等作品,受邀在法國、義大利、克羅埃西亞、中國等多國巡演,是肢體劇領域備受關注的創作團體。
面具肢體劇《爸爸》的導演黃俊達,在完成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兩年課程及動作研究所課程後,又隨義大利面具製作大師斯特凡諾·佩羅科于阿爾巴特羅斯劇場工作室研究製作皮革制面具與運用,是少數具備導演面具劇功力和經驗的亞洲導演。提起肢體劇的創作初衷,黃俊達曾在採訪中説,“(肢體劇)其實不是不説話,重點是怎麼啟發身體不同的可能性,讓身體越來越簡單清楚,讓觀眾有更大的空間去想像。有時候我們的語言不太正確,身體才最誠實。”在創作《爸爸》的過程中,黃俊達將面具與肢體這兩種藝術語言融為一體,配合以靈活移動的舞臺布景,對父子關係以及老年人的生活境況進行了溫情而不失理性的描繪。
《吹牛大王》 木偶演繹匈牙利民間英雄
提起匈牙利,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多瑙河畔的秀麗風光、巴拉頓湖的溫泉沙灘、托考伊葡萄酒的香醇和吉卜賽音樂的奔放。這顆坐落在中歐的明珠,不僅在地理環境上享受著大自然得天獨厚的饋贈,在人文藝術的發展中也不斷受到東西方多民族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在音樂、電影、戲劇、舞蹈、美術、文學等領域,皆為世界留下了璀璨瑰寶。《吹牛大王》雖然充滿匈牙利民謠和愉快的歌曲,但背後卻蘊藏著在別國統治下喘息的匈牙利人悲哀與自嘲的味道,其對匈牙利民族音樂的重要貢獻不容置疑。
劇中的主要角色哈利·亞諾什是一名歷經多年而不朽的英雄:他講著誇張的語句,是一名樂天派,也是一名民間英雄。對他而言,一切皆有可能。故事發生在納吉阿伯尼小村莊的一家小酒館裏,一群本地人聽著哈利·亞諾什吹牛編造著他的關於奧、匈兩國龍騎兵的冒險故事。在哈利的故事裏,他一會兒在普魯士的邊境解救公主,一會兒穿越到維也納城中馴服皇帝的野馬,一會兒奔赴到米蘭的前線與拿破侖軍隊作戰,一會兒又回到維也納城中受封做皇帝的駙馬。天馬行空又充滿蒙太奇色彩的講述讓單純的村人聽得如癡如醉……
依據木偶戲的規律,萬物都有其本身的靈性——除此之外,通過協作與提取抽象概念,其他物件亦有規律。將這樣一個充滿想像和奇幻主義的故事賦予木偶戲的表現形式,一切發生都變得順理成章、妙趣橫生。在這樣一個看似童趣的世界中演繹一個充滿著現實諷刺意義的故事,其形成的反差效果讓這部木偶戲的藝術價值頓時提升,使其成為一部適宜所有年齡層觀賞的佳作。
在哈利·亞諾什的故事裏,物體仿佛在想像的高速公路上馳騁以至起飛:大水缸成了弗朗茨皇帝,維也納城變成了刷過油漆的農家大衣櫥;編織毛毯長大長高變成了一座山,田裏的花朵成了考洛喬刺繡。姜餅木偶、農家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織布材料、啤酒杯、馬克杯以至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酒杯都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了這同一方舞臺上。這些看似荒誕的想像可以説是十分豐富又十分精巧,都證明了匈牙利文化與喀爾巴阡盆地上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根源。人們的想像孕育了這則故事的英雄;故事的背景音樂來源於匈牙利民間音樂傳統。據此,這部劇作演出的視覺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匈牙利民間藝術的影響。
布達佩斯木偶劇團成立於1949年,是中歐地區規模最大的木偶劇團之一。該劇團旨在向眾多觀眾展現木偶劇的多樣性,並證實木偶劇並非少年兒童的專利,而是一種適合多種年齡段人士觀看的劇作體裁。自布達佩斯木偶劇團建團以來,已在全球演出超過70場。5月1日,該劇將為自閉症兒童和他們的父母舉辦專場演出。
文/本報記者 郭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