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應從清明節讀懂更多

2018年04月03日 10:39: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正波

  春風拂煦,氣宇澄清,又是一年清明時節。

  掃墓祭祖、寄託哀思,以緬懷先人、敦親睦族,這是千百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更深藏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不覺想起少年時與父輩清明上墳時的景象。在老家窄仄難行的山間小路,或三五成群,或父子同行,駐足先人墓前,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酒,深鞠躬,三叩首,過程雖簡但從不敷衍,年紀尚小卻也虔誠,至今記憶猶新。

  清明祭掃喪葬,本該肅穆莊重。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卻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庸俗化傾向:“美女”“僕人”“豪宅”“保鏢”“LV”等奇葩祭品公然叫賣;生不厚養、逝而重祭,拼豪闊、講排場,奢侈靡費;豪華墓穴熱銷,價格不菲;更有甚者,少數商家投機鑽營,推出了代跪、代磕頭、代痛哭等祭掃業務。這些帶有濃厚迷信色彩和商業色彩的祭奠方式,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也給社會風氣帶來了不良影響。

  當慎終追遠的初心逐漸蒙塵,如何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回歸本真?值得認真反思。

  清明掃墓,意在緬懷追遠,心誠意至即可。鳴鞭炮、煙火祭、焚紙錢,這些帶有農耕文明印記的古老傳統,依然具備強大的群眾基礎。每年,清明臨近,都會發現不少市民在街道、小區、公園、廣場、十字路口等公共場所焚燒紙錢、擺放祭品、燃放鞭炮。此種做法,雖屬無奈,但既影響他人還污染環境。況且,在農村,風乾物燥,每年因不文明祭掃導致的火災屢有發生,教訓慘痛。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鮮花換火紙、絲帶寄哀思、植樹等更加文明的方式祭祀,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

  逝者已矣,生者應珍惜當下,心懷親情恩澤。“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最重要的是厚養薄葬簡祭,老人在世,晚輩該多一點關心,盡己所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讓健在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人過世後,無須相互攀比、浪費鋪張。外在形式雖簡單,但只要內心葆有對生者的尊重、對逝者的懷念,足矣!

  冰心《寄小讀者》中説“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清明時節,為傳承家風、培育家風、弘揚家風提供了良好契機。開個家庭追思會,或重溫家規家訓,或誦讀一篇祭文,或將先人美德娓娓道來,讓家風傳承感動,讓生命影響生命,促進親人之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與先人“對話”,知榮辱禮敬,懂崇德向善;著眼未來,繼承優良傳統,重整行囊繼續出發。

  鏟一鍬黃土,覆一層哀思;種一株新枝,植一腔緬懷。死亡與新生、相聚與離別、人與自然,深厚的人文底蘊、不變的人心情感,我們理應從清明時節讀懂更多。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20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