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海外文獻徵集填補中國相關空白
中新社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29日從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座談會”上獲悉,海外徵集的民國時期文獻填補了中國國內相關一手資料的空白。
民國時期文獻保存現狀不容樂觀。民國時期紙張一般壽命是50-100年,紙張酸化、脆化、老化加劇,目前民國文獻普遍出現了嚴重的老化或損毀現象,有的一觸即碎,有的已經碎成紙屑無法使用。同時,民國時期文獻正是記錄和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諸多方面的主要載體。有鋻於此,中國國家圖書館于2012年正式啟動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
民國時期文獻的海外徵集方面成果顯著,目前徵集到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庭審記錄4.9萬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庭證據2.8萬頁,日本乙丙級戰犯戰爭罪行審判文獻縮微膠捲800卷,日本二戰期間戰爭罪行證據文獻縮微膠捲1261卷,日文侵華證據資料縮微膠捲6202件156卷,二戰時期抗戰歷史照片1.6萬張,填補了中國國內相關一手資料的空白。
同時,文獻整理出版規模顯現。截至2017年底,“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整理出版專項工作已完成78項,出版圖書5988冊,形成六大系列:民國時期文獻資料叢編系列,對日戰犯審判文獻資料叢刊,抗日戰爭文獻史料叢編系列,民國時期珍稀檔案、日記、手札文獻,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叢編,目錄、圖錄、索引系列。
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馬靜介紹,2018年將在文獻的普查和徵集、文獻整理出版、專題數字資源庫建設以及原生性保護等幾個方面繼續發力,進一步開展文獻普查,編制《民國時期文獻總目》並製作同名數據庫。在專題數據庫建設方面,在繼續加強民國時期文獻數字化力度的同時,還將要拓展數據庫內容體系建設,選擇有歷史和學術價值的特色文獻進行深度挖掘與揭示,形成“日本戰犯審判專題數據庫”“抗戰英烈名錄專題數據庫”“抗日戰爭及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等特色專題資源庫。(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