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曹操墓曾有地面建築 史料記載錯了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宋宇晟)關於曹操墓的話題,一直以來有諸多傳説。而十年前在安陽發現的曹操高陵正逐漸將歷史的真實呈現在人們眼前。日前,曹操墓發掘的新進展再次引起關注。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發掘確認了曹操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跡的存在。發掘簡報指出,本次考古發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包括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和南部建築等五個部分”。
主持此次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曾對媒體表示,以高陵陵園週邊基槽以東的柱網判斷,僅陵園內神道單側的建築佔地面積就達到了700多平方米,雙側佔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
加上周邊其他柱礎所在的不少建築,高陵陵園在歷史上曾存有較為龐大的地上建築群。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發掘結果是否和曹操墓“不樹不封”的“薄葬”傳説存在明顯出入?
“薄葬”的民間傳説並非沒有依據。梳理史料,記者發現《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曾下令明確表示了自己希望的陵墓形制——“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曹操生前是主張自己死後葬在貧瘠之地,並選擇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不封不樹”,喪葬從簡。
是《三國志》記載出錯了嗎?周立剛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忽略了一點,“不封不樹”是曹操提出來的要求。“他要求薄葬,這是他的個人意願。”
周立剛認為,繼任者曹丕並未遵循曹操的遺願。《晉書》中也記載,“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漢立陵上祭殿”,顯示曹操高陵歷史上存在建築物。
他介紹,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曾出現。“西漢就有這種情況,有皇帝要求薄葬,但從初步考古來看,都並非薄葬。”
而曹操高陵曹操墓發掘領隊潘偉斌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他曾對媒體表示,“不封不樹”的真正含義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沒有墳丘,不樹立石碑,而與地面建築無關。
事實上,2010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此前對曹操高陵的發掘“在墓室上面未見有封土,與曹操令曰:‘不封不樹’的要求符合”。
但不論從哪種説法來看,目前曹操高陵的考古結果和史料記載並無衝突之處。
此外,本次發掘簡報還顯示,曹操高陵陵園曾經被有意識毀棄。“整個陵園揭露的垣墻和相關建築都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
周立剛推測,這種現象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可能與曹丕的“毀陵”活動有關。
曹丕為何“毀陵”?文獻記載,黃初三年,魏文帝曹丕下詔,以“古不墓祭,皆設于廟”的古禮為理由,毀去“高陵上殿屋”。
不過《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認為,這只是一種藉口。主要的原因“還是怕將來政權交替之後陵墓被發掘”。
“毀陵”的同一年魏文帝曹丕起築壽陵,下詔自作“終制”。《三國志》載,曹丕鋻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因而決定“因山為陵,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
和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曹丕也在死前也要求薄葬。當然他説得更為明確——不僅“不封不樹”,連寢殿、園邑、神道都不設立。
周立剛還告訴記者,在曹操墓之前,東漢諸侯王都未曾發現過陵園遺跡,“所以這次曹操高陵陵園的發現應該是比較重要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