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試難度、文化課難度不斷攀升 藝考熱是虛火嗎

2018年03月27日 10:54:00來源: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姚曉丹

  3月正是藝考季。安徽考生羅可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雖然考前作了反覆練習和充分心理準備,但結果還是落榜。更讓她始料不及的是,今年表演專業的錄取比例竟然是194:1。“競爭太激烈了,真是天外有天。”她説。

  事實上,這樣的競爭程度在今年藝考中很常見。比如,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的錄取比高達230:1;中國傳媒大學藝考的播音與主持藝術、表演、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編輯方向)三個專業今年報名人數再創新高,表演專業的報錄比達到327:1。

  中國美術學院今年報名人數較去年增長20%,報錄比近50:1;上海戲劇學院今年報考人數較去年增長9000人次,表演專業報錄比達126:1。

  隨著熱度升高,考試難度、文化課難度都在不斷攀升,“最難藝考年”這個定義隨之連年刷新。不少人認為,藝考熱是一種“虛火”,是浮躁的表現,修煉內功,注重內涵才是應有之道。也有人認為,青春追夢無可厚非,這也反映了我國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如何正確看待“藝考熱”?藝考生應該如何應對“藝考熱”?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藝術院校相關專家。

  藝考難在哪

  3月初,是北京電影學院藝考的日子,分為一試二試和三試,一關一關,“挺難的,挺磨人的,心一直揪著。”羅可説。從高二開始,她已經在各種藝考培訓機構上課,形體、表演、朗誦等功課非常忙碌,這次考試後,她的重心將轉到文化課上來。

  黑龍江考生陳希爾沒有闖關成功。一試後她出來得很早,笑語盈盈,她表演了朗誦。“實際上,這個最考功夫,能看出潛力”,她是和姨媽一起來到北京考試的,她説,“能進入北影考試,我已經很高興了。現在這麼多考生,到三試就會淘汰很多很多,當是一次學習機會也很好。”

  一位河北張家口的家長告訴記者,他們全家是自駕來到北京考試的,女兒今年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錄音專業。“一方面,這個專業在全國排名靠前,另一方面,這個專業要求才藝,門檻較高,我女兒鋼琴已經考過了10級,相對有一些優勢。”

  不僅是銀幕前的表演專業院校,美術、戲曲、音樂等專業院校報考規模都在不斷攀升,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在給記者介紹報考特點時,提到一個細節,外國留學生報考比例也在上升。“不僅是東南亞考生,也有很多歐美考生報考我們學校。”

  在這樣的層層升溫中,考試難度自然水漲船高。一方面在於文化課難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藝術院校出現了“減招”現象。尤其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本科就從去年的75人,減少到今年的50人。孫立軍告訴記者,“藝術院校注重內涵式發展,品質為王”,不但有高考統考的要求,在藝考初試過程中文化課的知識點也是貫穿始終的。“藝考學生不需要重視文化課是一種誤解。”孫立軍説。

  藝考青睞哪類學子

  “藝考青睞有夢想的學子,不願意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要被報考人數嚇到,要勇於追夢。”孫立軍告訴記者。

  要測試越來越多的學生,如何保證人盡其才,得英才而育之?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告訴記者,秘訣是“要把樂於此道和善於此道的學生挑出來。藝考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不是説文化課不好,就轉來學藝術。當然,近年來持這類觀點的學生越來越少,藝考青睞真心愛藝術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考生走入藝考的考場,會不會有盲目的因素?孫立軍提醒考生,要分清“喜歡和熱愛的區別”。

  孫立軍説:“喜歡藝術的人很多,但熱愛和喜歡是不同的,熱愛是有行動力的,如果你僅僅喜歡看電影,這不是夢想,如果你喜歡看電影,會在業餘時間鑽研電影,寫影評,會買書看,會為這個目標而努力,這才是熱愛。”

  北影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也表示:“希望考生是有信心、有能力又熱愛自身專業的孩子。”

  藝考熱需要降溫嗎

  藝考熱度不降,音樂、美術、戲曲、動畫,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專業報名人數都連創新高,這是“虛火”嗎?這樣旺盛的火苗需要降溫嗎?

  孫立軍認為,這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是分不開的。“隨著我國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大家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斷提升,與此相適應的,電影、電視劇、新媒體、VR新技術都在不斷發展。電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是一兩個明星的藝術,更多的是幕後的藝術。從藝考院校教師的角度,我覺得這些專業都吸引了很多考生,説明這不是‘虛火’。我們的導演專業,報錄比已經超過了表演專業。編劇專業以及今年新設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産品設計專業等四個專業都非常熱門,説明瞭我們的人才需求導向。”孫立軍説。

  藝考“高熱”的這幾年間,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哪些不一樣?周海宏表示:“改善最大的是省市級藝術院校,學生的整體水準有明顯提升。”

  “我認為,藝考熱總體來説,是一個好事。我們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審美能力。對一個孩子來説,科學和藝術是同樣需要的,都是他綜合素質的一部分。我們在這方面的人才很少,藝術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藝術需求。北京市有2300萬人口,假設每個家庭如果每年聽一場音樂會,需要多少劇場?需要多少人才?中間缺口很大,因此,藝考、藝術教育是方興未艾的。”

  從這個角度,周海宏認為,藝考熱還會“升溫”。他拿黑龍江省的數據舉例,“黑龍江省有一個本科藝術高校,哈爾濱音樂學院,這所高校是2015年成立的。這所學校每年的招生規模是800人,而整個黑龍江省的大中小學校如果把音樂課開齊,需要3萬名左右教師,需要這個高校培養30多年。這只是一個縮影,很多地方都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的藝術教育人才稀缺,很多省級市的中小學校都開不齊藝術類課程,到了縣級市更是師資匱乏。”

  儘管人才稀缺,但周海宏認為,藝術類高校在培養上也存在一定問題。“應該需求側發力,供給側改革,藝術高校的從業人員也要想清楚,‘藝術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我們在培養人才上,要有分層,不能所有的藝術高校都按照‘大師’培養,我們還要培養未來的藝術教師、樂團成員、幕後工作人員,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需求。”

  (本報記者 姚曉丹)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