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馮驥才:若不把自己的文化當一回事,那誰也救不了

2018年01月15日 14:2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文化很偉大和燦爛。”著名作家、文學家、民間文藝家馮驥才14日在廣州接受採訪時稱,但與日本等海外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在保護自己的文化時,還需要創造更好的形式和平臺,讓民間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13日晚在廣州揭曉,馮驥才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他以傷痕文學登上文壇,開拓“文化反思小説”道路,其《挑山工》《泥人張》等散文名篇入選中國中小學課本,影響幾代人。

  如今75歲的他,仍然在為記錄和傳承中國民間文藝而四處奔波。“我曾特意到日本過當地新年,觀察日本把西曆和農曆新年合二為一後,傳統過年思維和習慣還剩多少。”馮驥才稱,讓他驚訝的是,年輕人在當地除夕夜裏都擠滿在各種神社裏“撞鐘”和搶頭柱香,為來年祈福,“這是一股很強烈的浪潮,他們沒有丟掉自己的傳統,反觀我們每到新年都在詢問何處有‘年味’。”

  對於中國民間文藝的傳承,馮驥才寄語年輕人稱,最關鍵要熱愛自身的文化,從熱愛自己的民族和提高文化修養開始,“若不把自己的文化當一回事,那誰也救不了。”

  “民間文化不是演給別人看或者逗人一笑的,不像如今流行文化那麼淺薄。民間文化是大地上的人為了祈求美好生活的呼喊,是收完莊稼後,農民身上帶著很多糧食的穗稍和臉上皺紋裏的汗水,不是隨便喊一兩嗓子。要想了解他們,多往大地的深處走一走,別老是在城市裏呆著。”馮驥才説。

  談及民間文化創新,馮驥才認為,要分別對待民間文化和民間文化遺産,“民間文化的發展要適合社會新的變化和要求,現在也有很多表現形式的創新,但是遺産方面需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例如在發展和創新京劇的唱腔和劇目的同時,保真經典的一面。”

  同時,馮驥才稱,民間文藝和産業結合的時候,不能丟失藝術原有的特點,“例如皮影戲紙板的製作,用機器製作確實很快,但是機器裁剪都是一樣的,失去手工製作的神韻。”

  對於民間文化“走出去”,馮驥才認為,海外的人士對於中國民間文化都會感到新鮮,例如中國民間的繪畫和歌曲作品,他們會覺得很有衝擊力,但是對於深層次的含義,由於各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海外人士並不理解,因此在向海外宣揚中國民間文化時,應注重介紹和背景普及的環節,例如介紹某種舞蹈時,著重介紹其特色和發展過程,海外人士便會根據介紹加上自己的想像力進行理解。

  對於中國民間文化的海外傳播,馮驥才並不擔心,他認為隨著中國的對外交流平臺的增多,民間文化一定會被世界逐步理解,“我們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每一個文化遺産成為人類文化遺産時,都會被世界所認識。”(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