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煙火燈光表演升級 港澳臺跨年活動異彩紛呈

2018年01月02日 16:0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揮別舊年,守望新歲,港澳臺均推出豐富多彩的跨年活動。

  在臺灣,面向臺北市政府的101大樓外墻上,近14萬顆LED組成的超長燈網呈現出各種酷炫圖案,帶來震撼的視覺衝擊。在港澳,大型煙火表演和演藝活動,讓民眾在歡慶祥和的氣氛中,迎接2018年的到來。

  首次安排倒計時燈光秀

  臺北101跨年煙火秀以“幸福共好Happy Together”為主題,並首次在新年零時到來前,安排1分鐘的燈光表演。整個燈光秀加煙火秀共持續6分鐘,打破臺北101歷年來煙火表演時長記錄。

  除了燈光煙火秀吸引觀眾,臺北市政府廣場上的跨年晚會同樣引人矚目。記者2017年12月31日中午時分來到舞臺附近,發現已有觀眾自帶板凳、一次性塑膠毯在舞臺前“卡座”。許多觀眾為了守住“有利地形”,儘量保持少喝水的狀態,以免想上廁所而失去“座位”。等到夜幕降臨時,舞臺前已是人頭攢動,難以找到容身之處。

  從19時起,臺灣眾歌手和韓國歌星Rain等輪番上臺表演,動感的音樂和激情的演出,帶動舞臺周邊熱鬧氣氛。另外,在象山、彩虹河濱公園、觀山,攝影愛好者紛紛帶著“長槍短炮”佔好位置,捕捉煙火出現的美妙瞬間。

  儘管臺灣在跨年期間遇上冷空氣,但各大跨年活動現場氣氛火熱。據統計,臺北市政府周邊和信義商圈共吸引近百萬人,全臺有近260萬人參與跨年狂歡活動。除了臺北市,桃園、臺中、臺南、高雄等地,也都安排各自的跨年晚會,並推出重磅明星壓軸表演。

  降雨不減臺灣民眾熱情

  在煙火表演方面,高雄義大世界首次推出“雙煙火秀”,36分鐘迎賓煙火加999秒跨年音樂煙火,總計52分39秒煙火秀。雲林劍湖山、花蓮太平洋海岸等也都推出跨年煙火,為迎接2018年的到來增加儀式感。但是,由於今年冬季臺灣空氣污染較為嚴重,部分縣市選擇不再燃放煙火,強調“新鮮空氣迎新年”。

  而許多縣市的跨年活動除了安排晚會,還在會場周邊設置熱鬧的市集攤位,包括農特産品、美食、文創商品以及遊樂體驗等。記者12月31日中午路過臺北101附近時,已有不少攤販設置好招牌,整理好攤位,出售奶茶、烤香腸、蔥油餅等各式小吃,以方便參加活動的觀眾選擇晚餐及宵夜。另外,便利商店也加足馬力備貨,以應對觀眾們的購物需求。警察、捷運工作人員更是加班加點,全力做好維護現場秩序及人群疏散工作。

  迎接新年鐘聲的活動精彩,觀看新年第一縷陽光同樣令人興奮。在新北市福隆海水浴場、宜蘭頭城、花蓮七星潭、臺東三仙臺與綠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臺灣民眾一道,等待2018年島內第一縷陽光的出現。雖然受冷氣團影響,部分地區有降雨,沒有機會看到曙光,但大家熱情依舊,感受新年的氛圍。

  維港新年煙火更加璀璨

  在新年零點到來之際,香港維港上空上演約10分鐘的煙火音樂匯演。這次的匯演規模較以往更為盛大,畫面寬度增加35%,並通過音樂、煙火、燈光等多種元素,在不同高度呈現多層次的視覺效果。

  煙火音樂匯演首次從歐洲獲獎煙花製造商引入煙花,在匯演“魔法星辰”一幕中,營造仙子在夜空中撒落閃爍星星的畫面,並新增“心花怒放”等圖案。配合重新編排的背景音樂,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聽享受。

  12月31日晚11時起,5座位於港島的建築物,每隔15分鐘從樓頂釋放紅、黃、綠、金四色煙花,分別象徵甜蜜、健康、常樂和富足,向市民及遊客表達新年祝願。

  在尖沙咀天星碼頭,來自澳大利亞的演藝團體“奇異果”,在12月31日晚10時呈現融合戲劇、舞蹈以及馬戲團元素的精彩演出,表演者攀上直徑約2米的巨型圓球,在5米高的柱子上搖曳舞動。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説,香港新年倒數活動一直是亞洲區內較受矚目的跨年活動之一。這次煙火匯演引入獲獎煙花,加入新穎煙花圖案。澳大利亞演藝團體的表演項目更是全球首演,為香港跨年活動增添節日色彩。

  煙花演藝點亮濠江兩岸

  香港旅發局節目及旅遊産品拓展總經理洪忠興説,這次煙火匯演的視覺效果豐富,整個活動共投放約1700萬元(港幣,下同),較上一年增約200萬元。活動冠名贊助機構中國旅遊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姜岩説,期待煙火音樂匯演發放的璀璨煙火、回蕩的曼妙聲光,能再次擦亮維港夜空,喚起萬眾歡呼。此外,也為觀眾奉獻節慶活動的一場盛宴,為香港送上新年新春的一份祝福。

  澳門跨年活動同樣精彩紛呈。12月31日晚,在零點倒數完畢、2018年到來的一刻,旅遊塔對面海面上空盛放璀璨煙花。南灣湖廣場、西灣湖廣場等地都有市民和遊客駐足欣賞。

  在看煙花之前,澳門還有多場音樂會邀請市民和遊客免費參加。西灣湖廣場的“2017澳門除夕倒數演唱會”、十六浦戶外廣場的“除夕音樂派對2017”以及氹仔龍環葡韻的“氹仔除夕倒數晚會2017”,匯聚海內外表演嘉賓,受到跨年民眾熱捧。(柴逸扉 張 盼)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