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年晚會:少了“搶明星”多了“拼文化”

2018年01月02日 14:23:00來源:光明日報

  2018新年將至,央視及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也即將與觀眾見面。前些年,跨年晚會大多以歡唱、娛樂為主,衛視跨年之爭可謂火熱,還出現“砸錢搶明星”現象。這兩年,跨年晚會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較大變化,不再只是明星大拼盤,還有各種文化元素的呈現。今年各電視臺又會有哪些新意和看點呢?

  今年,央視展現了非同一般的眼界與洞察力,在晚會中大膽創新,對2017年度社會現象進行回顧總結。江蘇衛視以“讓幸福照亮你”為主題,給人以溫暖跨年的直觀感受。四川衛視則用“非遺”尋求差異化……各大衛視不再“燒錢”拼明星、拼流量,而是在娛樂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內涵,讓跨年“狂歡”在有意思的同時更有意義。

  文化破題:為“跨年”符號注入更廣泛的內涵

  跨年晚會發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最初歌舞晚會的意義範疇。為了體現差異化,不少衛視平臺在策劃跨年晚會時都開始採納更廣泛的文化主題作為突破口。

  今年各大衛視跨年的主題定位明確,特色顯著。央視以“長知識”作為今年晚會的主要特色,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閱兵、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超級工程“復興號”通車等2017年大事件將在央視新年晚會中提及。同時,央視還邀請了2017年國家大事件背後默默奉獻的人,以中央媒體的視角感謝每一個偉大事件背後的平凡英雄,或是當事人親臨晚會舞臺分享個人經歷;或是由實力明星角色扮演情景再現;或是由“央視號”搭載主持人重返大事件現場講述啟航故事……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呈現一台生動豐富的“長知識”晚會。

  與央視異曲同工的是浙江衛視推出的“2018思想跨年盛典”,將提取“科技、未來、年輕、機會、成就、幸福、困惑”等年度關鍵詞,並邀請各行各業觀點獨到、觀念新潮的人作為演講人,在跨年的舞臺上盤點和梳理2017年的各種社會現象。

  與前兩者不同,今年再次獲得跨年直播牌照的四川衛視則用“非遺”走出自己的差異化之路。將四川非遺藝術表演與流行音樂相結合,賦予了跨年晚會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求新求變:用誠意奉獻有品質的跨年盛宴

  今年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無論是嘉賓還是舞美,種種細節之中都體現出求新求變的意識。

  央視今年的嘉賓陣容格外“走心”。在已曝光的晚會嘉賓名單中,眾嘉賓被分為“國”“家”“情”“美”四組。央視新年晚會總導演呂媛表示:“其實我們最初的設想就是把這個平臺交還給人民,讓普通百姓在這個平臺上發表他們一年的感慨與新年的願望,我們精選2017年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感謝的人,讓他們帶著獨特的經歷與夢想,在晚會裏跟大家分享。”此次央視選擇在晚會中將娛樂與文化結合,可謂一次大膽創新的嘗試,同時也展現了央視獨到的眼界與洞察力。

  除了嘉賓“走心”,在舞美的編排上,各大衛視也是盡出奇招,例如四川衛視跨年晚會舞臺設計融合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熊貓形象以及具有人文溫度的川劇等文化符號。不僅如此,四川衛視還將現實中的熊貓磁懸浮列車搬上了舞臺,向觀眾充分展示四川元素和新科技成果的完美結合。另外,湖南衛視跨年晚會則摒棄了傳統的單面舞臺,用更為開闊的四面舞臺取而代之。東方衛視的跨年晚會將啟用旋轉機械臺、環形投影幕等技術,用多項舞臺高科技帶領觀眾跨年。

  十年沉澱:電視人對跨年意義的再思考

  跨年晚會的電視傳統已經延續了十幾年,在這期間曾一度出現十幾家衛視扎堆“狂歡”,節目形式與舞臺效果頗為相似的情況。觀眾們只是追著自己喜歡的明星不停換臺,一晚跨年夜過去,記住的只有明星大咖,而未必會在意播出平臺,更談不上收穫更多意義。

  經過了十幾年的沉澱,觀眾對各大衛視跨年節目的評價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需求已經從以往對明星陣容的要求逐漸轉移到對視聽感受和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綜合要求。

  在今年的跨年晚會籌備過程中,人們看到多家衛視正在拿出誠意和情懷,走出與往年不同的“清流”之風,力爭在營造歡樂祥和氛圍的同時彰顯情懷、普及文化,實現有娛樂與有內涵的同步前行。

  央視作為國家大臺,更是肩負著國家媒體責任,此次將“啟航2018”作為央視新年晚會的主題,以大氣之姿領航,匯聚頂級資源,在創作源頭上精益求精,做到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從而讓晚會具備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呂媛在接受採訪中表示:“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跨年晚會,這是一個有情感的跨年晚會,這也是一個有情懷的跨年晚會。”四川衛視跨年演唱會執行導演何龍表示:“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跨年演唱會的歡樂背後也可以是有意義的。”

  無論是央視的“長知識”,還是四川衛視的“非遺”,都向我們展現出跨年晚會背後這些電視人的時代情懷。以他們的這些嘗試為代表,我們也看到了在“狂歡”背後,新一代的電視人正在努力讓跨年盛宴不再“娛樂至死”,而是注入更深刻、更廣泛的文化內涵。(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杉)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