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牆“顆粒歸倉”:今年已回收散落城磚8萬塊
南京城牆“顆粒歸倉”活動啟動一年 今年已回收散落城磚8萬塊
揚子晚報訊(記者 張可)2016年11月,南京城牆啟動“顆粒歸倉”活動,依托基金會向民間有獎徵集散落城磚。昨天下午,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通報,過去一年來,已通過各類途徑回收南京城牆牆磚約8萬塊。所有城磚都統一存放在集慶門的“城磚倉庫”,用于南京城牆的保護修繕。
南京城牆建成時總長度35公里,由于歷史上多種原因,約三分之一被拆毀,大量的明城磚流散在民間。去年11月南京城牆聯合各方成立“南京古都城牆保護基金會”,通過有獎徵集的形式,向公眾徵集散落城磚和相關線索。據統計,1年以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有效信息94條,並據此回收城磚約8萬塊。
昨天發布會上,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向參與城磚回收的市民和單位代表頒獎。其中,謝竹如女士是已故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李廉的夫人。她告訴記者,李廉教授生前熱愛南京的歷史文化,上世紀90年代初,南京城牆前湖段因連日暴雨發生坍塌,李廉特意囑咐她收集2塊帶回家保管。“顆粒歸倉”啟動後,謝竹如女士主動將城磚交給管理部門,圓了李廉的遺願。
南京城牆現存長度約24公里,僅靠回收“老磚”遠遠不夠用。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刁仁昌介紹,從明年開始,每年還將投入100萬元,可制作8至10萬塊倣古城磚,供修繕使用。
此前,南京城牆已經公布倣古城磚的工藝標準,新標準要求的城磚比南京城牆早年修繕所使用的更接近于古代城磚的工藝質量。
這些地方值得一看
“城磚倉庫”:昨天,南京城牆的“城磚倉庫”也首次向媒體集中開放。倉庫位于集慶門北側城牆內,是利用早年南京城牆修繕時留下的內部空間,專門辟出4000多平方米,歷年來收集的明城磚都存放在此,這些“老磚”全部用于城牆保護、修繕。
“官窯山窯址群”:刁仁昌同時介紹,2017年“南京考古十大發現”的棲霞區官窯山窯址群,已經報市委市政府批準,將原址保護打造博物館。這處保存上百座古窯的考古遺址,首次證明南京本地也在燒造南京城磚,博物館等遺址保護工作將係統展現城磚燒造的工藝流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