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對地域性很強的閩南文化形成不小的衝擊,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都沒能倖免。讓閩南文化代代相傳是我的心願……”(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這句話不是出自某位大家,也不是來自某個論壇或會議。説這句話的是一位臺南的老者,名叫蔡金安,現任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南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與蔡董見面是在7月的廈門,雖然烈日炎炎,但蔡董卻裹得很嚴實,頭戴一頂禮帽,身穿一件唐裝,手持一把折扇,胸前一枚古玉,一幅中式打扮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蔡董説話很直,對於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開門見山,“我都一把年紀的人了,來大陸做生意,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傳播和保護閩南文化”。蔡董説,他從小接受的是“國語”(普通話)教育,後來隨著年齡增長,他發現閩南語很好聽、很有味道,閩南文化魅力無窮,自己深深愛上了“她”;當看到近年來閩南文化影響力日漸勢微的時候,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促使他走上傳播和保護閩南文化的道路。他説,之所以選擇來廈門,因為這裡是閩南文化祖地,便於交流與合作。
讓交流“火”起來
“閩南話”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傳承千年不褪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在大陸、臺灣及東南亞諸國有廣泛影響,甚至延伸到歐美等地,對於傳播華夏文明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員快速流動,地域特徵明顯的閩南文化受到不小的衝擊,部分文化符號隨著先輩的離世漸漸消滅,當地一些青少年不講也聽不懂閩南話,這種情況在大陸和臺灣不同程度的存在。蔡董説,為了讓閩南語能很好地傳承下去,在臺灣,絕大部分小學規定每週至少上一節方言課,教材內容涵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相關知識;對教授閩南語的老師也有嚴格要求,他們必須學會使用閩南語音標,學唱傳統閩南語歌謠,參與教材編寫等等,修夠了學分才能獲得主管部門頒發的證書,取得為學生教授閩南語課程的資格。蔡董表示,由於老師授課形式新穎、活潑多樣,課程常常受到青少年的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兩岸交流大發展的今天,為把閩南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營造了很好的環境,蔡董認為,兩岸間可以相互借鑒彼此經驗,共同推廣閩南文化。為此,他在前幾年透過“安平文教基金會”、“海翁臺語文教育協會”與廈門海滄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展開闔作,並在去年協助上述兩會在廈門海滄區和思明區成功推出“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與文化進學校”交流活動,共同分享閩南語教學的經驗。除了邀請臺灣老師到大陸外,蔡董也積極促成大陸老師赴臺開展師資交流,用舉辦文學營活動的形式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蔡董説,雖然自己的能量有限,主要是集中在臺南地區,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兩岸圍繞閩南文化的交流就一定能“火”起來。
借歌聲 “傳”下去
在廈門古城東路,蔡金安有一個“據點”,在這裡他特意租用一個門面做交流,取名為“閩南文化沙龍”,書架上擺滿了各類研究閩南語的專業書籍,免費供愛好者閱讀。“沙龍”還會不定期邀廈門學界、文化界人士來開講。
回顧多年來推廣閩南文化的經驗,蔡金安説,“工作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娃娃”們從小就喜歡上閩南文化。如何吸引“娃娃”呢?蔡金安説,必須借助音樂的力量。音樂使人快樂,歌曲便於記憶,尤其是小孩子的學習,在“咿咿呀呀”的玩樂中,進步飛快。
為了推廣閩南文化,臺灣島內知識界的很多人士用閩南語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説和戲劇。蔡金安表示,通過文學的方式推廣閩南文化形式很好,但難度不小,主要是缺乏大眾性和參與度,他説,一曲《看拼才會贏》在廣為傳唱的時候,很好地詮釋了閩南文化的精髓,他很推崇這種方式。
蔡金安向記者亮出自己的“法寶”──獨創的“古詩吟唱”教學法。他説,自己創作了500多首閩南兒歌,後來發現用閩南語來吟唱唐詩特別有味道,於是收集來唐詩300首,依平仄、押韻等進行編曲,唐詩優美的文字與閩南語動聽的旋律相結合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聽覺效果,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易於普通人學習和傳唱。説罷,蔡金安輕舞折扇,即興吟唱起閩南語版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特的曲調、別樣的感受,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把文化“吃”出來
蔡金安其實還有一個身份──臺灣臺南安平劍獅埕“埕主”。據説,臺南安平曾是鄭成功所屬水師的駐防重鎮。當時士兵操練結束後返家,常將獅面盾牌挂于門上,再將刀劍橫插在獅口,無意間形成了威嚴勇猛的“獅咬劍”;盜賊見了便知是官兵住宅,不敢入戶偷竊。久而久之,“獅咬劍”圖像成為震邪伏魔、護民安宅的象徵,並衍生出“劍獅文化”。2004年,獨具慧眼的蔡金安把臺南安平一個廢棄菜市場打造成當地的知名旅遊地—— 安平劍獅埕;2012年3月,他又把安平劍獅埕“移植”到廈門,為廈門古城東路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推廣“劍獅文化”,蔡金安請來臺南小吃助陣。他説,“文化傳播力最大的就是小吃文化,人們整天看戲、聽曲也會膩,但是對於吃,大家都是很感興趣的”。於是,在古城東路的“劍獅埕”裏,慕名而來的遊客可以大飽口福。棺材板、肉燥飯、鮮蝦球、臺灣香腸……不管是叫得出名字,還是叫不出名字的臺南小吃,這裡應有盡有。為了保證品質,“劍獅埕”裏的很多食材都是從臺灣真空包裝運送而來。雖然成本很高,但蔡金安覺得值,他説,開“劍獅埕”本來就是向大陸朋友推介臺南,賣小吃只不過是希望大家把臺南的文化“吃”出來。
記者坐在古香古色的門店裏,耳旁繚繞著臺灣北管音樂,瞬間,竟以為自己身處在500里外的臺南……(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陳赟 李奎革)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