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母愛相隨--中國水墨畫大師李奇茂
“水墨是最通人性的。它就像中國的太極,黑白兩色不僅代表著晝夜,更代表著人生”──李奇茂(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來自臺灣、被譽為“當代張大千”的水墨畫大師李奇茂在全球很多城市都設立有“李奇茂美術館”。不管是哪種膚色的觀眾走進李奇茂的美術館都會在展廳的顯要位置看到一位慈愛女性的照片,她就是李奇茂的母親,一位傳統的中國女性。
無私的母愛
李奇茂1925年出生於安徽渦陽縣,父親當時是小學校長,承襲了傳統的士大夫觀念,期望他努力讀書,將來光宗耀祖。在李奇茂8歲時,他的父親請來當地書法名家,想讓兒子好好學習書法,然而李奇茂卻癡迷于繪畫。父親怕從事繪畫不足以謀生,更不能出人頭地,便百般反對,唯有母親支援他。李奇茂的母親是李家童養媳,沒念過書也不識字,“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使她一向對父親百依百順,自從發現兒子的繪畫天賦後,母親像變了個人似的,竟然“大膽”對父親説“不”。此後的數年間,昏黃的油燈下,一對母子的身影常常相伴到深夜,耳旁響起的是母親的紡線聲,眼裏流動的是李奇茂墨韻飄逸的色彩和線條。在母親的幫助和恩師的指導下,一張張惟妙惟肖的山水人物圖、花鳥蟲魚畫從李奇茂的畫筆下走了出來。李奇茂説,“那時候,每逢過年,五月節,我都會畫觀音、畫八仙這樣的版畫,然後拿到店舖去賣,可以賺到不少的錢。母親特別開心”。
1941年,李奇茂平靜的生活被打碎。那一年,日軍入侵安徽,16歲的李奇茂被迫開始了流亡生活,這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為抗擊日軍,為裹腹謀生,只有30公斤的李奇茂在上海想報名參軍,卻因年齡太小和身體瘦弱,遭到拒絕。正在走投無路時,他遇上一個叫“李其茂”的逃兵;一個想入伍,一個要逃跑,兩人隨即交換了身份,各得所願。就這樣,李奇茂混進了部隊。但沒成想,一步邁入軍營卻使他從此再未與母親謀面,母親無私的愛只能化成一個個片段永久留在心間。
伴侶的濃情
1949年李奇茂隨國民黨軍去到臺灣,1952年考入臺灣復興崗大學美術系,開始了對油畫、速寫等西方繪畫技法的系統學習。畢業後,他又展開對東方傳統水墨藝術的研究。在中西藝術的交融中,李奇茂感悟良多,“水墨是最通人性的。它就像中國的太極,黑白兩色不僅代表著晝夜,更代表著人生”。
在大學時代,李奇茂結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位女人”,同係不同級的師妹張光正。張光正不僅是李奇茂畫作的第一品鑒人,而且還成為李奇茂藝術生命中的重要推手。
當年,李奇茂和張光正談戀愛時,張光正怕影響李奇茂的學業,要求他每次見面都要帶100張畫來。結婚以後,張光正對他更是嚴苛,看見畫不好的畫就當場撕掉。面對妻子的“強勢”,李奇茂並不埋怨,而是多了一份感激。他曾説太太是自己的老闆,他是她的夥計。這個太太很“啰嗦”,但是,沒有她,自己也活不下去。也有人問過張光正,犧牲自己成就李奇茂究竟為了什麼?如今,李奇茂成名了需要他如何回報?張光正總是嘴角洋溢著淡淡地微笑説:“我沒有需要他回報我什麼。今天他能做一個很好的人、很厲害的畫家,是我的理想,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幾十年來,李奇茂與妻子情深意厚,同歌偕老。如今,兩位老人已攜手走過金婚,李奇茂感謝張光正對他生命的扶持,他曾這樣深情地對妻子説:“你活著就好,你沒了,我就等於沒活。我希望你能活得更久,我活100歲,你要活120歲,活得越長越好……”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