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8 15:32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客家文化內涵
客家文化為延續和光大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其獨具特色,令人矚目,主因是其很大程度上延續和承襲了古中原文化的傳統。諸如方言保留許多古漢語成份、習俗類同中原古風,民居佈局講求次序等儒家倫理的現象。然而,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遠不僅此,更主要的還在於其從中原文化演變而來的漫長歷程中,能夠不斷隨客家經常改變的徙居環境而調整,甚至吸收其他族群文化之所長,既傳承、光大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又充實和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使得客家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光彩奪目。
客家文化意識既帶有濃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
重名節,薄功利。客家視個人名節比錢財更重要。對個人的不仁不義,對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對夫妻之間的不忠不節,對國家民族的背叛,及男盜女娼、懶惰、賭博等行為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損人格和氣節的。客家常言:“人帶面目樹帶皮”“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財”“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重孝悌,薄強權。流遷的苦難,外出謀生的冒險犯難,使客家強烈企盼和衷共濟、平等友愛,使客家強烈憤恨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
重信義,薄小人。客家把信義視為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事的基本品德,並作為判別朋友或“小人”的價值標準。流落他鄉謀生,為求生存立足,客家首先是以信義取信於人。客家把一切損人利己、欺詐、矇騙、陷害、背信棄義的行為看作是“小人”之舉。
重文教,薄無知。客家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客家人口膨脹,山多田少,生産落後,人們大量外出謀生,文化知識成為謀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有口頭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頭豬”。
質樸無華的風格。客家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耕生活處於簡單的、粗放的狀態。客家從日常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體現出崇拙尚簡的風骨。
務實避虛的精神。客家常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切實反映了求真務實的精神。這種根植于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于客家的深層意識之內。
反本追遠的氣質。客家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使客家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韻。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其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産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濃厚鄉土的情結。“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人們生於斯長于斯,對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千年流遷客家,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深沉。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客家以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即客家精神立世,更以近現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和讚嘆,被海內外權威高度的讚譽。美國著名教授韓廷敦氏説:“客家人的歷史,很值得研究,許多有眼力的人,不説過麼,他們是今日中華民族裏的精華。”客家,無論遭遇千難萬險,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客家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以其燦爛的客家文化、開闢出嶄新的春天。
贛南這塊浸透千年客家文化的神奇之地,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紅色文化及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加上如前所説的,客家與客家精神發祥地——客家搖籃、佛教中國化發祥地、贛派風水文化發祥地、八景文化發祥地、理學文化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國圍屋之鄉、中國根藝之鄉等,贛南客家文化確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燦爛輝煌。
■作者簡介
周紅兵,作家,常年研究客家文化,曾獲全國省市優秀著作和論文獎。合編《贛州地區志》,參與《中國市縣大辭典》等10余部書籍的撰稿。主編主撰《贛南概況》《贛南歷代名人傳》《名城贛州》《贛南正氣歌》《南國風華——贛南人物傳》。專著《客家風情》《贛南客家民俗風情》《客家姓氏淵源》《贛州經濟地理》《虔城風流》《客家大觀》《客家搖籃贛州》《客家飲食文化大觀》等。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