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彩的贛南客家文化

2013-08-08 15:32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客家文化事象類舉

    客家方言

    漢語可分普通話、粵、客家、吳、閩南、閩北、湘、贛語八大方言。語言學大師王力認同客家話是周朝官話,以《詩經》音韻為證。著名學者郭沫若更肯定客家話是保留古漢語最多的方言。客家話分廣東梅縣話、福建長汀話、江西贛縣蟠龍話和廣西桂南話四大支系。

    贛南城鄉居民雖同説客家話,各地口音卻是有差別的。這種現象産生的原因主要是先輩來自不同的祖籍地和在遷徙的途中曾有過不同地點的滯留,因而各自承襲各自先輩不同的口音。據口音類型贛南分3個語區:(1)贛縣、南康、大余、信豐、上猶、崇義、于都、興國為一語區。這語區人數最多,約佔贛南總人口70%。贛南客家話,是指這贛縣蟠龍方言為代表的客家話。(2)龍南、全南、定南為受粵東方言影響語區。(3)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安遠、寧都為受閩西方言影響語區。

    客家話與別的漢語語種相比,有明顯特點——其保留的古漢語的成分特別重。如,把“穿衣”叫“著衫”,“吃飯”叫“食飯”,“回家”叫“歸”。“食”“歸”“著”“衫”等在古漢語是日常用詞,普通話只用於書面語。

    客家俗文學與亞文化

    客家文明程度素來較高,俗文學與亞文化滲透于日常生活裏。勞作之餘,數人相聚,便談天説地、講古論今,傳説、故事、笑話很多。各村皆有善於講故事、説笑話,擅長吹拉彈唱,精於紅白喜事的人。

    客家俗文學,可分為:歌舞類,包括山歌、兒歌、小調、彩詞、酒令、説唱、音樂、舞蹈、燈彩、戲曲、禮儀程式等;説話類,包括傳説、故事、笑話、祝詞、謎語、諺語、歇後語等口頭文學;文書類,包括對聯、書法、繪畫、柬貼、契約、祭文、碑文及民間應用文。

    客家亞文化,可分為:飲食類,包括菜肴、茶點、小吃、釀酒等;服飾類,包括刺繡、印染、縫紉、首飾打造等;器具類,包括竹木工藝、陶瓷、彩繪、紙扎剪貼、各種編織等;建築類,包括設計建造、雕刻、裝飾等;園林類,包括花木培植、裝點佈置等。

    譬如山歌是客家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俗文學形式。其有獨特的旋律、調式和歌詞格律。又如採茶燈發源於信豐、安遠等地,流佈四方。每逢新春佳節、廟會、修譜、打蘸等民俗活動時節,舞燈、唱戲、跳覡、舞獅等諸多俗文學、亞文化形式紛紛“登臺表演”。

    明朝中葉,贛南茶區採茶女邊採茶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茶區流傳山歌稱為“採茶歌”。由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成為贛南採茶戲。其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客家婚嫁,就是以一對男女結合為載體的俗文學與亞文化的一場集中演示。
 
    飲食文化方面,南安板鴨、贛南臍橙、南康甜柚、會昌米粉等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名優食品。贛南美食容南北珠聯璧合的因素,而彰顯出獨特風味:一是取料廣泛,博採眾長。除常用原料外,喜愛擇用魚類、家禽及山區山珍和土特産品。二是味感豐厚,辣中見特。除香辣鮮鹹,原汁原味外,集南北風味之大成,融入了脆、嫩、酸、甜的質感和味覺元素。三是廚藝精湛,刀工細膩。在烹技上考究又注重刀工,形態多樣。四是美食多樣,面對百客。既有筵席菜,喜慶團聚菜,也有普通家常菜,以及各具特色的傳統茶點、風味小吃。而四星望月等幾十道名菜佳肴典故更是文化品位甚高。

    客家堪輿文化即風水文化亦是源發贛南。風水文化自唐末楊筠松南遷隨客家先民帶到贛南,創傳成鍍上了濃郁的客家文化色彩的贛派風水術。客家風水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成為一個影響全國的流派。時常有眾多風水愛好者來贛州祭祖朝聖。

    由上可見,客家文化是客家以儒家、宗教、古越等多種文化成分相結合培育出來的獨特文化。現有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于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彩、信豐古陂“蓆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項,首創革命現代戲的東河戲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6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32項。

    客家建築

    贛南客家古民居有兩種主要類型:“廳屋組合式”民居,“圍屋”。

    “九井十八廳”是廳屋組合式民居代表。其房間多則近百間,少的有二三十間,橫屋還有廚房、廁所、豬牛雞圈等。雙合最高大廳門上匾額書“清河世澤”“江夏淵源”等,稱門榜或門匾,昭示郡望或門等。其整座建築群中,棟棟相通,房房相連,居民晴天可曬日,雨天不濕鞋,具有冬暖夏涼,通風遮光,舒適安全的特點。

    在世界建築史上堪稱一絕,以體量巨大、防衛功能完備,集家、堡、祠于一體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認的贛南方形圍屋,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與象徵之一。圍屋是東漢中後期中原莊園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塢堡。至宋代以後已甚少。然而南遷的客家把中原漸消亡的這種建築于贛南複製,故學術界稱圍屋是“漢代塢堡的活化石”。曾遍佈贛南的圍屋是客家長期生息繁衍、耕戰結合的聚居城堡,多於戰爭年代被拆毀。尚存600多座,龍南就有375座。

    圍屋頗具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詩人、藝術家們乃至遊客為之陶醉。這些古圍屋,作為中原漢代塢堡建築的傳承,亦被學界稱為“東方的古羅馬”,走進圍屋就如走進古城堡,走進了客家文化的中心。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