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彩的贛南客家文化

2013-08-08 15:32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弘揚客家文化 深化贛臺合作·講座(淵源篇)

    客家文化是客家話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廣義來説,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爭發展奮鬥過程中,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認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語言、習俗、性格、氣質、心態、思想、觀念、意識及其載體;客家人物、建築、服飾、藝術品、文藝及文獻資料等,都是其具體體現。

    絢麗多彩的贛南客家文化

    □周紅兵

圍屋裏的迎春 魏玉敏 攝

于都嗩吶“公婆吹”特約記者康育生 攝

    客家文化生成時空

    客家是漢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係。其根在中原,之所以分佈於今中國各省區以至世界各地,成為一個人口超億、個性鮮明並舉世矚目的族群,主因其特殊的歷史命運和生存空間所造就。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與這種獨特的時空背景息息相關。

    贛南自古至近代五口通商和粵漢鐵路通車之前,一直是溝通中原與閩粵及延伸至海外的主要孔道,素稱“五嶺之要會,閩粵之咽喉”。客家主源7個時期的南遷和回遷漢族人:

    漢人南遷始於先秦,客家先民及其文化發端于秦漢。二期始於東晉,因五胡亂華影響,中原大地狼煙四起,兵荒馬亂,致使大批中原漢人紛紛南遷長江中下游一帶,有部分入九江至鄱陽湖或溯贛江而至贛南。贛南是客家最早聚居地和發祥地即客家搖籃。三期肇于唐末,主因黃巢農民運動橫掃河南至華南一線以東地區。四期起于宋高宗南渡,贛南增設6縣,客家兩宋于贛閩粵發展壯大。五期自明末清初,贛南又增設崇義、定南、長寧等16縣。六期從清同治年間起,不少客家分遷于廣東南路和海南等地,而參與太平天國運動者在天京陷落後多逃匿邊遠山區甚至遠走異國他鄉。七期是抗日時期,廣東大批難民涌入贛州城及南片諸縣定居,成為加入客家陣營“新群體”。

    上述移民浪潮是客家與客家文化生成和發展之源。早期客家先民遷離中原之際,正值中原文化經歷過漢唐盛世而達到高度成熟和燦爛輝煌階段。漢人徙居前,贛南是林蔭深鬱、瘴氣瀰漫、猛獸肆行的蠻荒地,時居少量的古越畬瑤等土著族。客家在這相對封閉的空間生存和發展,其文化活動表現,除因順應和改造移墾環境而須吸納土著族文化之長外,更多的是客觀上促使了對中原文化傳統的固守與承襲。

    客家文化特徵

    隋唐後隨著客家民係的發展壯大,客家文化意識也同步凸現。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意識主要表現,其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晉道教領袖葛洪在贛南開壇布道並著成千古奇書《抱朴子》,説明贛南時已漢化。唐贛州已有蜚聲海內外的文化標誌——鬱孤臺;馬祖長期駐錫贛南弘法創叢林,成佛教中國化開山祖師;楊筠松南徙並定居贛南創傳贛派風水文化,而成贛派風水祖師。重教興學漸成風氣,耕讀並舉為客家基本生活模式。宋孔宗翰創建八境與蘇東坡創作八境詩使贛南成八景文化發祥地。時創建南安府學、贛州府學和9所縣學,還建有石城琴江書院、南安道源書院和贛州濂溪書院。理學開山祖周敦頤號濂溪,講學于南安道源書院和虔州玉虛觀,傳播理學使教育蓬勃發展。周敦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愛蓮説》,並勒石刻碑,至今贛州尚存濂溪書院並有濂溪路。其學生理學代表人物程顥和程頤,聲名與尊師齊並稱“周程學派”。贛南成理學發祥地。理學、心學哲思的參天大樹,庇護著客家文化的發展。

    重教興學以贛縣為例,宋有濂溪書院,明有陽明書院,清有愛蓮書院、先賢書院、義泉書院等。這種承傳自古代文化思想,主導于客家文化意識的“人文精神”,並沒有由於時空的變遷有所削弱,而是因客家在千百年來所經歷的民族苦難和流移轉徙的艱辛磨難,更加強化了。

    客家文化堪稱中華正宗傳統文化,因為源自贛南的“程朱學派”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後世客家人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同時期的中原地區,由於受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滿文化等草原文化的衝擊,中華傳統文化發生變異。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沒有斷層的中華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