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五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舉行大會主旨演講

2012-10-26 11:1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19日上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開幕式後,舉行大會主旨演講。演講由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王立平主持。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長春電影製片廠總導演李前寬先生作了題為《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文化精神和現實意義》的演講。他從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愛國主義精神、憂患意識、尚武精神三個方面,對中國抗戰時期電影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認為:(1)愛國主義始終是中國電影的主導精神。中國電影人在創作實踐中始終傳承著一條長長的紅線,這就是蘊含著對民族、對國家的愛國情結,以現實主義的創作風骨,把鏡頭對準民族命運這一宏大主題。抗戰時期的中國電影就是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的完美體現。(2)憂患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只有提倡憂患意識,警鐘常鳴,才能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避免歷史悲劇重演。中國抗戰時期的電影飽含憂患意識,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奏響了呼喚全民抗戰的號角。(3)抗戰時期主流電影具有尚武精神。這一時期的電影充滿了抗日軍民的智慧與革命樂觀主義的激情,充滿悲壯之氣和陽剛之美,成為鼓舞鬥志的號角,表現了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最後他指出,中國電影新的百年將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今天我們雖然沒有喪失國土的危機,卻有中華傳統文化被浸蝕與淪喪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吶喊勿忘歷史,勿忘中華傳統文化,呼籲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重溫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他的演講贏得了兩岸學人的高度認同,會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癸淼先生演講的題目是《蜀語與國語之比較研究》。他從“聲”、“韻”、“調”三個方面,對四川話與“國語”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二者之間雖然有很大的變化差異,但是這種差異變化卻是有規則可尋的。他認為,這種比較研究對語言教學有非常大的好處,一是有利於國語(或者説普通話)的教學,二是對學習方言也很有幫助。如能把握住語言變化的原則,則學習方言並非難事。他説,當年從祖國大陸到臺灣的同胞中四川人不少,他們至今鄉音未改,兩鬢卻已斑白。他惟妙惟肖的四川方言,勾起兩岸學者濃濃的思鄉情結和血脈相連的情懷。

[責任編輯:芮益芳]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