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許嘉璐:足踏天水熱土尋覓先民足跡

2012-10-26 12:3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十屆、第十一屆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在開幕式上致辭全文)

  尊敬的饒穎奇先生和饒夫人, 

  尊敬的謝啟大女士, 

  尊敬的陸浩書記兼省長, 

  親愛的海峽兩岸的學者朋友們: 

  非常高興,因為在這裡,不僅見到了很多老朋友、新朋友,我們將在這裡舉行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的研討會,還因為今天是中國人最珍惜的節日——中秋節。的確,每當“海上升明月”之時,我常常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覺。少了誰?少了臺灣同胞。今天這個團圓節,在我們這個研討會上,真正體現了海峽兩岸全中國人的大團圓! 

  剛才我所説的這番話,並不是為了要致辭才説的。去年此時,我在出訪南太平洋幾個國家的時候,剛好皓月當空。坐在飛機上,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的家人,我在外的兒女,我的的確確想,此時臺灣朋友,我那些熟知的、交往多年的臺灣朋友,當和我同時看到同一個月亮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是圓的還是缺的?時隔一年,我們在天水,在伏羲故里來過中秋節,的確是嘉璐此生難忘的一個中秋節。穎奇兄剛才説,這是他第一次在大陸過中秋節,我想這恐怕也是穎奇兄此生難忘的一個中秋節。請讓我以這樣一句普普通通的話作為我致辭的開頭吧:各位朋友中秋節好! 

  作為葉聖陶研究會的名譽會長,我在這裡想代替今天大會的主持人、 

  葉聖陶研究會的會長張懷西先生簡要説明一下為什麼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選在天水舉行。因為我雖然是葉聖陶研究會的名 

  譽會長、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名譽主席,但是葉聖陶研究會的領導層和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領導層研究在何時何地舉辦這次研討會的時候,我是參與其事的。有些老朋友可能記得,去年比現在略早些時候,在咸陽,在第三屆研討會的閉幕式上,很多臺灣朋友提出來在福建舉行這屆研討會。會後我們進行了相應的工作。就在這個時候,甘肅省的領導、天水市的領導、伏羲文化研究會的領導,紛紛提出來,希望這屆研討會放到甘肅來舉行,放到天水來舉行。天水我來過三次,我覺得到天水開會是有道理的。去福建開,距離臺灣近,很多臺灣朋友的祖籍就在福建,借此機會可以尋根拜祖。同時福建省的領導和廈門市的領導也很願意我們到那裏開這個會。當我今年參加祭伏羲大典(傳説伏羲的生日是農曆五月初四)來到天水的時候,天水市人民那種自發的對伏羲的崇敬與追思,伏羲大典的那種空前盛況,以及海峽兩岸人民在祭伏羲時的那種虔敬,深深地打動了我。回去以後,我向懷西副主席等朋友説了,去年的會我們是在秦王朝的故都咸陽開的,研討了秦漢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而秦真正的發源地就是秦州,那裏還有伏羲,那是塊寶地。去福建固然好,但是沿著咸陽會議的足跡往前再跨一步,我們可以追溯到中華文明的根,再加上主人們的熱情,是不是可以到這裡來開會?經過大家研究,一致贊成到甘肅來舉行。因此,今天在這裡開會,我既祝賀會議的順利召開,感謝大陸、臺灣和香港學者撥冗光臨,同時我也要作一點檢討:在咸陽私下裏接受了臺灣朋友建議的我,食言了。好在福建省今年不去,我們以後找機會再到那裏去尋找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這是我今天應該向大家交代的。 

  話説回來,既然到秦州來開這次研討會,這裡的文化有哪些值得我們研究的?長期以來,學者們比較偏重的就是傳世文獻。在“西學東漸”之後,實證科學飄移到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們慢慢地更加重視傳世文獻,包括出土文物和傳説。而關於伏羲的記載,最早見於《周易?係辭》,接著就在漢代的緯書裏反覆提到。換句話説,在中國的正史和儒家經典裏,是不大提伏羲的。可是,《周易?係辭》從“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開始的一段,不是無根之談,這就説明寫作和傳承《周易》的學者們,一直到司馬遷這樣的偉大學者,對口傳歷史與書面歷史是同樣看重的。用我們今天的科學的眼光回顧、重新審視《周易?係辭》和漢代緯書所記載的伏羲的歷史和傳説,應該説是可靠的。 

  學者們都熟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説階段,首先出現在洪荒之世的是有巢氏。當人類和動物不相區別,隨地而處的時候,經受著風霜雨露的侵蝕。人類慢慢地懂得了可以用樹枝、樹葉等搭建起一個安身之處,平地上危險,於是到樹上去搭建。人本來是從樹上到平地上,這個時候又由平地自覺地爬到樹上去。這個階段就是人與動物自覺地加以區別的時代。中華民族把這種現象歸結于聖人,就是有巢氏。有巢氏之下是燧人氏。原來人類採集狩獵,茹毛飲血,當人類發明瞭火,就開始熟食,去掉腥膻,庖廚也就開始出現。因此燧人氏以下,就是伏羲了。按照傳説,按照《周易?係辭》的記載,伏羲上觀天象,下察地理,觀鳥獸之跡,於是畫出了八卦。所謂一畫開天,就是説自有了八卦,在這塊土地上居住的人,開始區分了天和地、人和獸、你和我。至於“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這個傳説又是和伏羲氏與女媧兄妹結合養育人民矛盾的。其實我認為在研究伏羲文化的時候,恐怕需要擺脫一點歷史蒙在傳説上的灰塵,同時也要擺脫歐洲中心論對於人類發展進行研究的思路。漢代緯書上説,伏羲風姓。談到女媧的時候,也説是風姓。請注意,所謂姓者,是女係社會的産物,那就是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是一個部落,是一個族群,甚至是一個龐大的部族。在遠古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部族實行內部通婚,這是西方人類學家以及中國的學者經過研究得出的共同結論。換言之,女媧與伏羲是同一個部族的人,那時候的社會還沒有進展到異族而婚、同姓不婚,因此他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兄妹。即使這樣,“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這就把亂婚的階段、群婚的階段宣告結束了。婚姻,人之大倫也。剛才穎奇兄談到西方文化中“uncle & aunt”的問題。早在《左傳》上就説:“同姓而婚,其生不繁。”中國人民早在自己的生産、生活中總結出來了,近親繁殖,對整個家庭、部族、民族都是不利的。伯伯、舅舅不分,姨和姑姑不分,堂兄妹之間可以通婚,這是遊牧社會的遺留。農耕社會在動物、植物以及人類自身的繁殖過程中早就總結出來了,不能這樣。所以中國的血友病患者極少極少,而血友病在西歐則是常見病,乃至堂堂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也是和自己的侄女同居,侄女成為自己的情人。這在中國人看來是絕對不能通過的,斥之為亂倫。這就是中華文化,這種文化就是從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起所恩賜給我們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劫難不斷繁衍而不中斷,乃至現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能不説與此有關。當然,人口多了也是災難,需要進行計劃生育。 

  按照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這個脈絡,人類慢慢地進化,開始認識到自己與自然的區分,開始有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主動權。但是,生民何其艱難,自然的,人們要正式跨入農業社會。於是,在傳説中神農就要接著伏羲氏出現。現在捋一捋這些神話傳説,不正是人類的進化史嗎?這樣寶貴的脈絡,就保存在自古及今的口頭傳説當中。中華民族的形成,歷經進化,出現文明,然後再逐步進入農業社會、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然後是工業社會。回過頭看,歷史上所賦予的伏羲的各種光彩,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那個時期中華民族必須具備、已經具備、很自然就具備的事物。趙春書記所介紹的大地灣的遺跡,用實物證明了這一點,值得研究。 

  應該怎麼研究呢?我提出以下看法。這就是剛才我説過的,恐怕要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人的思維,參考著其他國家事實證之有效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我舉個例子來説明。比如,伏羲畫八卦,一長橫,謂之陽,兩短橫,謂之陰。現在西方的電腦專家説,電腦的“0,1;1,0”二進位,就是受了《周易》的啟發。於是我們也跟著説,早在《周易》時代我們已經開始有電腦計算方法的萌芽了,這恐怕是不必要的。八卦的每卦,以三爻代表,實際上就體現了中國的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陰陽畫出來是一橫與兩橫,形象化,就是太極圖,就是陰陽魚。更根本的,我認為八卦、太極圖體現的不是二元論,而是合二為一,是一與二之間的轉化,這是陰陽兩爻之象最深層的、最根本的意義所在。再比如,在伏羲的傳説中,在後代沿著伏羲的事跡進行演繹的過程中,突出的是以人為本。這一點,在很多的地方只要我們稍加思索,就可以了然。關於伏羲與女媧結合,養育後代,昨天我們在看天水的孩子們演出的時候,女媧摶土為人,由於太勞累了,就用繩子在泥裏沾一沾,甩飛出去的泥就都變成了人,這與伊甸園的傳説何其相似,與上帝造人有什麼本質不同?但是從上帝造人到伊甸園的傳説,是神人對立,創造者永遠是創造者,被創造者永遠是被創造者。同時,製造人類的是神,它是宇宙之主,人類有了過錯它就要懲罰。而女媧和伏羲,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是人。固然,有的記載説伏羲人首蛇身,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其實借用西方的一些學者的分析來看,很可能當時是以蛇(也就是龍的原始形態)為圖騰,原始人在自己的身上刺了龍或蛇形象的文身。至今在中華大地上有些民族還常常文身、文面(據我所知,只有獨龍族——至今只有5 000人的一個小小民族,是文面的)。而根據剛才趙春書記給我們介紹的天水當年“富不過隴右”,風調雨順、雨量豐沛、林木繁茂的情況,恐怕蛇也是這裡很重要的動物。總而言之,在伏羲的文化中,始終體現的是以人為本。我們8日要去祭伏羲,伏羲的像是明代塑的,一直保存到現在,大家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像。我們老百姓已經把“人首蛇身”的“蛇身”拋掉了。口傳歷史就是人類歷代所創造的歷史,就是人民創造的文化的結晶。伏羲是人,女媧是人,他們所締造的是地上實實在在的人類的社會。 

  如果將來有機會,我們沿著伏羲文化走向寶雞,從寶雞再沿著八百里秦川,再向東,就走到了去年開會的地方——咸陽。這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連接,實際上也是空間、時間相結合的歷史軌跡的連接。周發源於甘肅這塊土地,就是在隴東,而後,周文王被囚于羑裏而演八卦,定岐山為周的根據地。我在咸陽説了,在周原也發現了大量周公家族的墓葬。周發達了,傳到武王,這才揮師東進,商紂就此而亡,於是就把黃河的中游和上游連成一片。然後周文王整合了三皇五帝和夏商周的文化,形成了有系統的、全面的,從禮儀到倫理道德以至軍事、法律的文化體系。而為周文化的萌芽作了準備的,就是伏羲文化。這樣看是不是更為尊重歷史,尊重人的創造,也就是以人為本?人神的二元論與化神為人,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有些民族的文化的分野,是我們形成自己文化特色的重要關節點。 

  我所説的僅僅是我的一些思考,供各位學者參考。根據大家所報來的題目(我還沒有看到各位大作的正文),我已經感覺到,我們來自海峽兩岸,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到這裡來交流。因此,這次會議,我們就伏羲文化的研究能取得超越以往分散研究的態勢已經出現。我相信這次研討會一定會成功。 

  最後我想説,陸浩書記兼省長,昨天七點多鐘才從陜西趕來開這個會。他來了以後我才知道,原來他是到從寶雞到天水的高速公路的起點那裏去考察才回來的。我和穎奇兄一見面的時候,説了一句玩笑話,我説:“我把你們賢伉儷和其他朋友一下就抓到了這窮鄉僻壤。”他説:“哪哪,這裡什麼都好!”我所説的“窮鄉僻壤”,指的是整個甘肅省相對於中部、東部發達地區還比較落後,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如果大家這次借機去敦煌的話,最好坐汽車去,你們會看到沿途1 800千米浩浩的戈壁,那是很荒涼的。現在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陸浩省長去考察的是即將興建的從寶雞到天水的高速公路,80%的里程是在橋樑上和隧洞裏,這一帶山多勢險,同時,高速公路出了隧道,都是蜿蜒在青山綠水之中。這條高速公路規劃時就有一個理念,要建成一個生態型的高速公路。下一次穎奇兄和臺灣朋友再來天水的時候,就不必先從臺北坐飛機到香港,從香港再坐飛機到咸陽,又從咸陽坐火車到天水,極盡疲勞。那時候可能海峽兩岸已經“三通”了,從臺北坐飛機,直達咸陽,然後從寶雞沿高速公路,欣賞著陜西八百里秦川和從陜西到甘肅東部——隴東一路上的秀美山川,特別是秋天,萬紫千紅。我想,那時候我們再回憶這次研討會,會更加心曠神怡,更加嚮往與崇拜這塊熱土。 

  以上就是我的簡短致辭,謝謝!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