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張立文 祁潤興:《周易》與和合哲學之三

2012-10-26 12:4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西漢“獨尊儒術”以來,《周易》號稱“五經”本原,名列“十三經”前茅,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文化典籍。迄今為止,比較完整的《周易》版本有兩種:一是魏晉王弼、韓康伯注,唐初孔穎達疏的通行本;二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無論通行本還是帛書本,《周易》經典包含《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是由卜筮素材、象數符號、義理詮釋組合而成的篇章。 

  《易經》最為古老,是中國青銅時代卜官(或史官)在長期積累起來的豐富卜筮記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佔筮作品,約成書于西元前12世紀的殷末周初。從考古人類學角度看,卜筮素材的系統整理和《易經》文本的精心創作,與殷周時期的生産方式、生活環境和生存策略密切相關,既是當時探究天人之際吉兇感應、求索因果之間禍福轉化的産物,也是上古“三易之法”經過歷史浪潮無情淘汰而碩果僅存的“卜筮之書”。 

  《易傳》意蘊深奧,是對《易經》卦畫、卦象、卦辭、爻辭的象數分析和義理詮釋,約形成于春秋晚期至戰國中葉。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卦爻符號的象數分析和卦爻辭語的義理詮釋,與“軸心時期”的天人分道、民神異趣和智慧覺醒密不可分,既是殷周卜筮文化道德祛魔(moral disenchantment)的哲理提煉,也是三代巫史傳統理性昇華(rational sublimation)的智慧結晶。 

  由此可見,《周易》經典是以“保合太和”為標誌的和合精神,這既是中華傳統易學的義理精髓,也是《周易》經典永葆無窮魅力的奧秘所在。 

  一、青銅時代的“三易之法” 

  中華大易文化的源頭活水,傳統義理易學的萌芽形態,最遠可以追溯到夏、商、週三代文明時期,即現代考古學盛讚不已的“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the Grent Bronze Age of China)。《周易》本是上古“三易之法”中最晚出現、最為完善的一種。既為最完善的一種,既是殷商卜筮文化的和合體,也就是三代巫史傳統的集大成者。 

  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也就是説,“三易”的經卦符號系統和別卦組合方式是一樣的,最明顯的差異是形成的時代不同,相傳的作者不一。按照漢唐時期通行的講法,夏代易是《連山》,相傳為神農所作;殷代易是《歸藏》,相傳為黃帝所作;周代易就是《周易》,相傳為伏羲始作,由文王、周公父子相繼充實。 

  當然,這些傳説多半是西漢“宗經”之後學者描述的歷史故事,並不是持之有據的學術定論。它們不僅缺少出土文物方面的考古證據,而且在傳世文獻的記載中也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連山》就有兩種説法:一説是伏羲所畫,一説是神農所作。究竟誰是誰非,確實難以裁斷。不過,按照《北堂書抄?藝文部》所引東漢桓譚《新論》的記載,《連山》與《歸藏》在兩漢時期仍然存在,並收藏在“蘭臺”中(“蘭臺”是漢代的宮廷藏書室,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 

  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荊州王家臺楚墓中出土了《歸藏》殘簡,原以為它與《連山》一起于東漢末年的戰火中徹底失傳了。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學》中,曾把古書上有關《歸藏》的卦名收入。看來,上古文化確實有三易並行不悖的和合時代。後來,以義理見長的《周易》被宗為儒術經典,從“三易”中脫穎而出,逐漸淘汰了《連山》和《歸藏》,成為卜筮文化遺存下來的一朵奇葩。 

  如果進一步探索周禮太卜所掌管的“三易之法”到底有沒有根本區別,那麼,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首卦明顯不同。根據古人的追述與記載,《連山》的首卦是艮,其經卦的陰陽表示為(),別卦的陰陽表示為();《歸藏》的首卦是坤,其經卦的符號組合是(),別卦的符號組合是();《周易》的首卦是乾,其卦符號既可以是三畫經卦(),也可以是六畫別卦()。“三易”首卦不一樣,這不僅表明形成它們的筮法系統有所區別,而且體現出來的義理蘊涵及其對後世的思想影響也有所差異。 

  簡略地説,艮卦象徵高山,《連山》的命令意味著山連著山,即“兩山相並,故曰兼山”。這一象徵寓意與先秦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學説有淵源關係。墨家非常推崇夏禹治水的艱苦奮鬥精神,史稱“非禹者之道,不足為墨”。坤卦象徵大地,《歸藏》的命名意味著葉落歸根,萬物皆藏于地中。這與先秦道家“人法地”的尚柔守靜主張相一致,同時也是漢初黃老學派“清靜無為”的思想源頭。湖南(古屬楚國)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帛書《老子》和帛書《黃帝四經》一同出土,間接證明“黃老之學”與“三易之法”確實存在內在關聯。乾卦象徵天體運作,《周易》的命名除了與地名“周原”和朝代“西周”有關外,在更深的理想層面意味著“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普世倫理價值,這與先秦儒家“知天命”的理智態度、“仁民愛物”的道德情感以及“窮理盡性”的求索精神相聯繫,是對中華民族生命智慧最準確的古典表述。 

  由此可見,從上古“三易之法”中可以分別開啟出先秦儒、道、墨三家的思想學説,即:從《周易》可開啟儒家思想及其剛健學説,從《歸藏》可開啟道家思想及其柔順主張,從《連山》可開啟墨家思想及其兼愛觀念。除此之外,“三易之法”對先秦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迴圈,先秦名家的同異堅白之辨,先秦法家的形名法術以及先秦兵家的奇正對策,都曾産生過深刻的歷史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象徵夏、商、週三代文明最高成就的“三易之法”,是先秦諸子百家共用的文化思想源頭。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