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六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王蒙:推動與補充--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使命

2012-10-28 12:0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家好,我只是就比較大的問題作一個小的發言。 

  第一,我認為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凝固的、已經完成的和不變的觀念。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的存在,但是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重點、理解、闡釋、弘揚,並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往往是包含著現實的、時代的、乃至於前衛的因素。它是不斷演進的,動態的。例如《詩經》是早已存在的,但是聞一多對於詩的解讀就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理論。而我們今天面對的和談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有別於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或是五四運動時期許多有識之士所痛心疾首的“孔家店”“醬缸文化”,不是那種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找不著通向現代化的契機的舊文化。我們要弘揚的中華傳統文化與那個時候所看到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百八十年以後,期間中國傳統文化的有些糟粕已經淘汰了。我隨便舉個例子,例如剮刑,用魚鱗網,用小刀割,現在我們談傳統文化的包含這樣的糟粕。太監,男人的辮子,納妾?這些玩藝已經淘汰。同時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吸收了傳統文化沒有的,或發揚不夠的東西,就是説人權、法制、民主、社會主義、平等,我們吸收了馬克思、達爾文、康得、杜威、黑格爾、伏爾泰、愛默生……的現代的觀念,所以説,中國文化是善於更新和吸納的文化,是敢於拿來為我所用的文化。我的小學同學威斯康辛大學的林毓生提出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觀點,他的提法是很有趣的。這也説明近百年來,中國面臨西方的強勢文化侵略,文化霸權,造成了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危殆與尷尬。但同時,西方強勢文化把中國文化置之死地而後生,西方文化的引進又激活了我們的文化,使我們的文化能夠有所調適與更新豐富,還能走出去反過來對人類作出貢獻。現在人們提起五四來的時候,常常會講到五四對於傳統文化造成的衝擊與斷裂,但是我要説,是五四挽救了中華傳統文化,使之不至於衰落滅亡,不至於進博物館。事物還有這一面。 

  第二,我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的文明中,中國文化相對比較能夠連接現代化。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積極的入世,正視現實乃至實用的傳統。我們自古就強調自強不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與時俱化,與時俱進,我們強調“天道酬勤”“不進則退”。我們重視家庭和種姓的延續,重視後代。特別是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們重視勤儉節約,重視積累,重視儲蓄,這些東西都推動了我們走進現代化。有些國家的文化也有非常可愛的一面,但是跟現代化有時接不上。在印度、喀麥隆都流傳著、還有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利希·伯爾,寫過同樣的一個故事,什麼故事?一個漁人在打漁,一個青年在柳樹下睡覺,漁人説不要睡覺,打了魚你就可以過幸福的生活,青年人説在柳樹下睡覺這才是最幸福的生活,為什麼要打魚?漁人回答不了,故事的作者並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反面的教材,甚至是對現代文明,對西方式的生存競爭和無限膨脹提出的懷疑,在印度就更不用説了。香港是一個重視效率的城市,一個香港商人到一個亞洲大國之後,感嘆説我對這裡絕望了。但在中國、在大陸、在廈門都不會令人絕望,在華人為主的地域人們不會絕望。 

  第三,有很多境外人士質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認真的宗教傳統。中華文化尋找終極的道路不是尋找特異的神人,像耶穌、釋迦牟尼,中國的崇拜是概念的崇拜,中國的終極哲學之一是名學,中華文化最重視的問題之一是正名。通過命名的過程來找到終極價值,找到本原本質,所以,老子強調的是道,孔子強調的是仁,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他們都強調“一”,一以貫之,定於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像這樣的概念的崇拜是確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在堅持概念的同時,不斷地往裏面豐富新的內容,淘汰舊的內容,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就能成功。這點不僅僅我們看到了,實際上,英國的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他們都説,蘇聯和東歐的改革肯定不成功,而中國的改革可能成功。因為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在堅持和信仰某個概念的前提下,來調整概念的內涵與使用,這是我們中國文化非常大的一個特色,也是一個力量的所在,它增加了中華文化的應變能力與生長更新的能力。當然也可能造成另外一種危險,講權變、謀略,以至於失去了它的核心理念。 

  第四,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先哲早就提出了超前的問題。其中有對價值偏執與價值霸權還有價值狂熱的懷疑,有對文化乃至智謀、技術與人的能力膨脹本身的懷疑。文化不斷地越來越精進,人的思想越來越複雜,智慧越來越發展,是不是一定就是好事?是不是人應該控制一下自己的慾望?這樣的一些觀念在沒有實現現代化的時候,在前現代化的時候,對現代化是非常有害的,正如魯迅説的,中國書看多了會讓人靜下心來,缺少了向前、更高更快更強的衝擊和力量,可是,我們面臨的全世界的現代化,帶來了這麼多的問題,中國的文化有許多好的補充。所以説,不一定要你的文化思想遺産全部符合現代化效率層面的要求,它不一定都是正面推進現代化的,它們有可能成為現代化的重要的補充。就是説,我們強調道德化,我們傾向“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們認為利和義比較的話,應該把義放在前面,這個對於現代化、對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對於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非常有啟發和警戒意義!再比如説,我們比較強調修身,修心養性,強調我們的一切的一切要從自己的內心的和平、平衡、和諧與道德達標做起,這個對於生活在生存競爭日益複雜,常常是鬥一個不亦樂乎的世界來説,這也是非常寶貴的,我認為這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因為他追求的是和諧。中國歷史上曾經有時候不重視人的基本慾望,尤其是長期以來,視人的某些情慾完全是罪惡,這對中華文化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反過來説,各種慾望的無休止的氾濫,這種慾望永遠不能滿足,貪婪並不能給人帶來幸福。乃至會帶來災難,帶來戰爭、掠奪、浪費、金融危機等等。為什麼不丹每人平均收入是中國的幾分之一,它非常地低,但幸福指數在全世界有的時候屬於第一位,有的説是屬於第二位,這值得今天的人類深思。這一類説法也使現代化有點泄氣,所以我説這是一個補充,我也不相信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的進程會因為中國文化有這種道德化、修身養性或者是控制慾望的觀念就會受阻,但是有這麼一個觀念,與沒有是不一樣的。我們一方面要有文化的前瞻,大的發展,但有的時候也不妨懷一下舊,想想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想想田園牧歌的美麗,想想陶淵明與《擊壤歌》、古琴與山水畫。中國文化這些特色有的是有實用價值的,有的雖沒有實用價值卻也有補充的價值,甚至是提供了忙於現代化的今人的精神的享受!(作者為文化部原部長 著名作家)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