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九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曹保明:清明信仰價值的生動轉換

2012-10-28 11:4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清明節具有珍貴的文化性和現實性,也就是作為信仰遺産的鮮明的理性,這主要表現在它的傳統性和倫理性上。千百年來,這個節日始終以自己鮮明的生存信仰觀念去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傳統,慎終追遠,祭祀先賢;並把人類的倫理層次分解得十分清晰,使人在這個節日的莊嚴內涵面前能認真去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這就是這個節日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體現清明傳統思想的各種行為和儀式其實往往都帶有較強的生活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其他節日所不具備的。首先,清明信仰的傳統表現了人的生存品質,情感質地,道德含量,精神寄託。繼承這種傳統已成為衡量一個民族,一個村落,一個家庭思想和道德標準的重要條件。但是,長期以來,在傳承和使用清明信仰的同時,人們往往不注意去挖掘信仰廣泛覆蓋的意義和典型信仰的轉換。所以我們要極力通過對清明信仰的深層傳承歷程進行歸集、挖掘、整理和搶救,去體現這種信仰帶給人和社會的珍貴意義,使其成為社會繁榮,文化多樣,生活幸福,家庭和諧的精神載體。 

  其實清明信仰更多地表述在人的倫理承諾上。而這種倫理承諾又是表現在清明的種種儀式和人的行為上,它與現實的關係是遙遠而又貼近。是通過人過清明來展示它的生動存在。其遙遠不用説了,它從遠古的自然節氣逐漸與介子推的生動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對故去的親人和先人的祭典和思念習俗,貼近生活則表現在千家萬戶的具體倫理關係上,往往帶有很強的社會指向性。當人們走進清明信仰久遠歷史的同時,更加要注重弘揚清明信仰的倫理價值,這會使清明節非常具有現實性和活態性。其實在生活中,清明信仰已經和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轉換,在中國民協文化遺産搶救辦開展的清明信仰價值個案調查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案例: 

  某大城市王某,今年53歲,是學校教師。他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他是老二。由於孩子們工作繁忙,誰也抽不出時間照料母親,使母親在五年前故去。母親故去後,父親同樣面臨無人照料的局面,就在社會服務處找了一個保姆。不久傳來一個消息,父親要娶保姆重新組織家庭,於是家裏子女一下子鬧翻了天。首先是父親的房子寫誰的名?如果父親故去,他的遺産怎麼繼承?甚至研究遺産時,把保姆(未來的母親)攆出屋去,父親氣得一下子病倒。 

  這時到了清明節,哥弟姐妹們一起去給母親上墳。在墳前,大家邊哭邊吵,後悔當初沒有很好照料母親,如今家裏才落下“四分五裂”的局面,當大家邊祭祀邊爭吵時,當大學教授的王某提議説,我們今天來祭典母親是為了什麼,單單是來表述哀思嗎?更重要的是面對逝者時要尊重活著的人。為什麼當初我們不去關心母親?今天面對活著的父親,如果我們不去面對他要娶妻的現實,不是同樣會繼續傷害老人的心嗎?在墳前邊哭邊燒紙又有什麼意義呢? 

  姐妹們聽了他的話,經過沉思之後,終於在這個神聖的節日裏清醒了。從祭祀地回去之後,由王某代表子女拿出大家湊的兩萬塊錢去到父親那裏,並親手將這錢交到“保姆”手裏説:“陳姨!(保姆姓陳),我們都忙,您和爸爸的婚禮我們可能不能都參加,這錢您自己買塊表和戒指吧。我們已為你們二老準備好了去海南旅遊的‘高級旅遊團’的客票,你們旅遊結婚,美滿前行。父親本來身體就不好,這些年來多虧您的照顧。您費心了,我們子女永遠感激你,愛你。”保姆陳姨聽著,感動得熱淚盈眶,父親也滿意地笑了。 

  本來,由於家裏不和,和爸爸相好的陳阿姨對老人的二兒子説,我和你爸的房子就寫你的名,今後你爸如果不在了,歸你也不歸別人。如今,掃墓歸來的子女們找到陳阿姨親切地説,房子因為你們兩個人居住,就寫爸爸的名吧。爸爸這麼大年紀了,每天還得你去照料,如果父親能再活十年(那時老人已經八十歲了)這所房子的使用權就歸你,因為這是你的功勞,因為這是你的付出,因為這是你的情感經歷。子女們的一席話使兩位老人十分感動,從此,一家人幸福和諧地開啟了新的生活。 

  其實,清明信仰的重要意義在於人們從傳統中悟出面對生活的態度。它不單是儀式,它也是一種規範;它不單單是行為,它更是一種準則。最好的繼承是指導現實和諧的理念。 


  清明信仰遺産最典型的核心功能是倫理責任。清明信仰遺産是社會文明,人類進步,家庭和諧的直接因素。倫理作為人類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其實需要人為之忠實貫徹和堅守,同時也要不斷去挖掘和探索堅守和傳承倫理觀念的思想和方法,一是不輕易放棄,二是在面對生活和現實的倫理矛盾時要如實記錄和保留矛盾發展和遞進的空間和文化背景,以便為社會發展和子孫後代留下思想歷程和文化記憶。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留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産。 

  傳承繼承就是要面對現實,面對倫理。傳統不是不能改變,倫理也不是不能重塑。清明是中華民族優秀倫理觀念的重要節奏和豐富儀式,隨著傳統儀式的不斷被傳承和延續,清明信仰中的倫理精神不斷被生活所深化,並能成為指導生活的重要理念,使節日的信仰觀念現實化,具體化。但同時也要注意這種節日的信仰觀念走入誤區。本來,傳統文化所傳承的是人類千百年來所形成和積累下來的人類的進步文化,有它的價值和歷程意義,所以能在今天的生活中被傳承和存在,説明它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這是一種極強的傳承態度,把表達哀思轉化成一種指導生活的積極理念,是清明信仰文化的重要轉變,也是節日信仰本身的內涵發展,這全在於我們不斷地去總結,認識和實現。 

  有史以來,清明信仰的表達方式非常莊嚴隆重,但信仰儀式有時簡單又重復,特別是一些儀式上的用品越來越粗糙化、簡單化,使得儀式本身與信仰的內涵越來越不成比例,久而久之也使節日的信仰不斷地被淡化。要考慮使清明信仰儀式用品更廣義化和藝術化,留住人們心底的記憶歷程,這有助於對倫理觀念傳承的推進性。由於節日儀式信仰用品的粗糙和隨意,使得人們越來越不願意保留清明節的藝術用品。如果能深入挖掘、記載先人生活歷程和生存功績的事項、功名、發現、創造的各種成就成果,並以一種獨特的材料去表述這些記憶,那清明節的信仰品就會逐漸地被生活和歷史保留下來,傳承下去了。實際上生活中家人的家譜、族譜,往往就具備這種功能和意義。而歷史上諸多的考古發現往往也是從諸多名人的棺墓中被挖掘和發現,這也説明瞭這種文化信仰的藝術品傳承和保留的價值。所以,儘量杜絕清明節信仰和儀式用品的簡單化和粗糙化,這是傳承和延續清明文化和信仰理念的重要舉措。同時,留下一件或幾件這樣的祭品,以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更好地促進活著的人傳承和認同節日的倫理觀念,使活著的人更好地珍惜生活,熱愛生活,和睦相處,友愛生存。這有助於清明信仰觀念價值的傳播和弘揚。文化在於挖掘,傳承在於實踐。博大精深的清明信仰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待於我們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去總結和探索,使清明節日文化更加豐富和生動。 

  曹保明:中國民協副主席、吉林省民協主席,編審。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