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15:5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四、 崇尚宇宙生態平衡的中華文化
老子道德經上説: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家思想中人是很珍貴的,列為四大之一。而四大之間的關係則是人傚法地、地傚法天、天傚法道、而道傚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華文化中道家所持的「道」就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關係的哲學範疇與思想,「道」也就是宇宙生態恒久運作與平衡的根本,所以「道」是崇尚宇宙生態平衡發展的最高哲學。
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對於宇宙的時間與空間問題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神奇傳説,如嫦娥奔月等。所不同的是中華民族對於宇宙生態,採取了非常務實的理解態度,也充份的運用了宇宙生態賦予地球的生機,而造就了相當偉大的人類生存文化,這種生存文化本身亦包括了「天、地、人」在內的永續性特質。
根據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前後花了60年時間的研究,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奠定好了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包括:天文、醫藥、冶金、農業等。譬如和「民以食為天」直接有關的農事歷書(夏小正)、冶鐵鑄銅器皿、農耕上的輪作制、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神農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等著作。秦漢時期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人類最古早的地震儀器,也有牽星導航技術又名「過洋牽星術」是水面航行與生活的知識。其他如造絲綢、火藥、紙、弓箭、陶器等與生活有關的技術,莫不和巧妙地運用宇宙生態資源有關。
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的文明大都發源於河流區域,或是有水資源的區域。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持續不斷發展的人類文明,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可持續原因是中華文化不僅僅只懂得運用生態資源,更懂得平衡宇宙大地;從大禹治水開始,春秋蜀地李冰父子都江堰,隋代鑿通的南北京杭大運河、元朝的「通惠河」等運河水利工程,在在證明了對於大地生態平衡的重視與投入。後來這種大地生態平衡的文化也影響到了新疆地區的水資源運用及農業,這種生態上的投入當然影響了廣義的生存與生活。
事實上,我國上古時代流行的陰陽五行説,也是一種崇尚宇宙平衡生態的思想。陰陽和五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意涵。五行既是屬性也是方向,更重要的是五行著重在「行」;多元因素條件下「大地與大氣」的平衡與迴圈運作。那是一種關於宇宙時空生態平衡運作的思想;以現代觀點而言是兼顧有形物質與無形磁場之間,如何互動的思想,其目的當然亦在維持良好的「生生」不息。為了維持良好的「生生不息」,中國在東周時期(西元前300年以前)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奴隸社會的結構,在世界各大民族中是最早進化的庶民平等社會。
生生不息的宇宙生態理念,在構成中華文化傳統文化一部分的大乘佛教中亦有許多論述,例如佛經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中有雲:一切眾生與我親,我與一切眾生親。我若于彼奪活命,具是所不應。又雲:六十四分中取一分精氣以活身命,余六十三分留活眾生,令受安樂。這是一種高度的宇宙和諧平衡觀點。以現代觀點而言就是重視動物、植物以及各種地球資源生態的衡平,避免物種滅絕與資源耗盡。
關乎人類永續生命與生活的「食、衣、住、行」文化,正是平衡宇宙生態的根本。中華文化在這方面的生活思維上,自古就有很好的啟示,例如孔夫子對於其弟子顏回生活簡樸的「樂亦在其中矣」,就是高度讚美簡約生活。個人的生活習慣所匯整合的社會群體生活習慣,就會直接的影響大自然的生態。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大量填海造地、建港或是圍海成養殖大池,以及大量的炸山築隧道等工程措施均達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數十年前聞所未聞的泥石流或土石流紛紛隨著大風大雨而來。另方面,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的「碳排放」問題包括機動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全球牲口養殖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更甚于運輸業近20%之多。因此,不論是在都會區內或是城際往來,多多利用鐵路系統比私人駕車節能又減碳;而減少牲口的方法只有不食肉類。此外,還有許多的生活習性從用電用水到物品使用的汰換等方面,都需要回到從前以「保守」與「節約」為主的傳統優良習慣上。萬不可落入資本主義式的一年換一個新手機,二年換一台電視,三年換個冰箱,四年換部車子,五年換個房子,因為無論地球資源與生態平衡都無法如此的折騰。
本文在前言部分曾提到人類第一次感覺到宇宙生態的危機是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那時全球人口才50億,尚未有大氣溫室效應(排碳限制),以及食品基因改造等問題出現。目前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遠不如50年前,並有每況愈下的明顯危機感。湯恩比的在「中國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之言,就是呼籲人類保持一種中庸的生活態度;中庸就是平衡與持平,用中庸的態度去糾正那種無止無盡的消費行為,以及為滿足無止無盡消費行為所産生的無儘量物質生産,那是「竭澤而漁」,提前把後代子孫的福氣都一口氣消耗殆盡。
五、 結語
在臺灣創設佛教慈濟功德會推行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于海內外各地的證嚴法師,曾向眾人闡述「生命」、「生活」和「生態」的觀點,對於生命部分她以「三理四相」説明之,三理就是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四相是成住壞空,生理四相是生老病死,心理四相是生往異滅。對於生活她引喻呂氏春秋所述「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的知音故事有這樣的一段話:唯有全然付出生命去與對方的生命交流,才能真切地感同身受對方的心聲,才能真正走入對方的生命,彼此成為不分你我的生命共同體的關係;這份愛若能擴及于一切人,及至於世間萬物,就是莊子所言之「至仁無親」,人人都是自己的至親。這將是多麼美好的和諧社會!
對於生態方面她説:天地本來很美、很平靜,但是因為人類的破壞而造成空氣污染、破壞了地球的品質—山破壞了、河破壞了、地球的一切被破壞了!保護山河大地,是人類共有的責任,除了順乎自然保護山河大地,人類社會亦應順乎自然法則,建立「安分守己」以及「長幼有序」之倫理道德觀念,才能維繫天下太平。生態平衡還是要從人的心態平衡開始。
梁漱溟先生曾言:中國人是以道德代宗教,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在這個基礎上照顧自己的生命健康,關照社會的生活和諧,實踐宇宙的生態平衡,是養生與生生不息的依歸。
參考文獻
1、 胡菊人.李約瑟與中國科學 臺北:時報文化,1979。
2、 邢莉.圖説中國誕生禮儀 臺北:世界書局,2010。
3、 釋德忛.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一) 臺北:慈濟文化,2008。
4、 林俊義.科技文明的反省 臺北:帕米爾,1984。
5、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臺北:裏仁書局,1982。
6、 釋圓持.佛教倫理 北京:法源寺,2009。
作者簡介
顧敏,男、1945年出生,祖籍江蘇川沙,在臺灣成長,美國芝加哥多明尼克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畢業。在臺灣輔仁大學、世新大學任教30年,曾任臺灣漢學中心主任、中央圖書館總館長等職。1998年起擔任北京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LIS客座教授。現任臺灣慈濟大學國際漢學教授。列名2012年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 2012。著有專書10種,中外文論著百餘篇。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