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15:5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二、 熱愛從小我到大我生命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生」與「生生」的民族,中華文化也是如此。詩經上説:「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中國人非常熱愛生命,重視生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最大事情,而且也是符合宇宙進化的天意,常人皆曰:「上天有好生之德」,正因為好生是一種德行,中華文化中的「生」所關連到的是一種「生生」文化,由小而大的發展與演進。
從小我開始的觀念包括的是一種有系統的生育文化;至少包括求子習俗、胎教孕育、生育方式、誕生禮儀、保護嬰兒、撫育嬰兒等。當一個嬰兒迎著初生的朝陽誕生後,整個家庭全心全力為了養育嬰兒,心甘情願付出極大的心血,一路呵護成長至弱冠成年為止,也就是「生生」的根本發展。中華文化深信每一個生命都是善良的,三字經的前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中華文化中的教育觀尤其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陪伴成長的教育,從胎教、嬰教、幼教、至青少年成長期間,以父母親的身教為核心的文化教育。
中國人之間,誇獎一句「家教有方」讚美了至少二代人,這在其他民族幾乎是沒有的。家教是從小我邁向大我、邁向生活與社會的知識途徑。宋代朱熹「童蒙須知」歷經時代演進改編為「弟子規」是青少年的家教課本。清朝時期朱用純的「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導之以從小我投身到大我。為了方便教學清代又將「弟子規」改編成圖文並茂的「教子圖説」。中華文化能夠延綿不斷,家庭教育絕對是重要的因素。在中華文化中家教不但是文化的延續,也是生命的延續。人的生命不僅只是個人的生物屬性生命,也是社會屬性的生命,更是宇宙生態屬性的生命。
中華文化是一個極度重視「生」與「生生」精神的,也可以説「生」與「生命」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中國人肯定活著,也連帶肯定幫助「好好活著」的各種相關條件與因素,是以中華文化崇尚天地,天地是生命之本源。中國很早就探索天歷與星象,希望獲知「天之行和天道」;中國人也很早就進入高度發展土地利用與開發,本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常軌生活成就生命。在中華文化中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故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中國人也崇尚祖先,祖先是人的「生命之始」,中國人以感恩祖先的心祭拜先人與賢人,認為每一個人的生命是個延續有機體包含長輩或過去的先人、現在的個人、未來的子孫。生命不是一個絕然孤獨的單一個體,生命是豐富的有著飽滿傳承,也有無限發展和創造未來的可能。佛教引入中土後,便形成前世、今世、來世的迴圈因果思想與人生價值。
中國人也以感恩的心對待山川、自然,他們都是生命的助成者。凡是「有利於生」,有利於人類大群好好活下去的,中國人都封之以為「神」,中國的神是人封的。例如神農、如孔子、如老子、如釋迦牟尼、如關公、如媽祖,在臺灣還有「保生大帝」、「開漳聖王」等都被封為神,還有諸多和「生生」有關的宇宙能量也都被封為神,如山神、雨神、樹神等。因此,大地上或天地宇宙界的一切有情與無情,都和人的生命及生命迴圈産生了關連。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認為一切的「善」與「不善」,「公平與正義」的準則,就在「生」;所有的「美」與「不美」;「真」與「不真」的準則也在「生」;在於其是否「有利於生」,「有利於大生」,「有利於天地自然、人群的大生」上。中國人以「生」,以「有利於生」,「有利於大生」為底線,這是不可違背的。因此種族、民族的區別不在血統、血綠,而在於這個「生生」的理念上。是以歷史上能融合各種人種化為「中華民族」。
從上古時期、五胡十六國、遼金時期、元朝、清朝再再證明之。中華民族因此不斷擴大,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創造力,而中華文化又因此而綿延不絕,並歷久而彌新。而這也就是中華文化,不同於西方歷史上許多有成就、有貢獻的其他民族文化。
歸根究底,中華民族生命之道的內在力量還是從「反求諸己」開始的,是一種自省自悟的內在生命元素,做為一切「生」與「生生」之起點。這種自我的生命起點充份反映在孔子所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內在生命的省思上。也正因為每個生命在每個人生的重要階段,都為自己立下心智生命,人人都有這種體會方向,整個民族既能獨立自主,又能和諧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的生命韌性特別強,平均素質是很高的。
三、 講究共同和諧生活的中華文化
文化是共同生活的結果,也是各式各樣共同生活的總稱。雖然經濟生活有經濟文化、軍事生活有軍事文化、藝術生活有藝術文化、社會大眾一般生活有普通的生活文化,但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以尊重生命與人性本善為基礎,就以軍事用途的孫子兵法亦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謂之「上策」,展示的是避免征伐與殺戮。
孟子所説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言,正是眾人社會群體生活時的一種民本思想,也是一種延續追求「生命本源」而形成的「社會本源」的共同生活思想。有人民才會有社會邦國,也才會有政府統治階層,凡是明白本源的道理就能和諧生存。
融入中華文化有二千年曆史的佛教大乘思想,亦提出了許多有益人類共同生活的和諧觀點。北京法源寺圓持法師所編著的「佛教倫理」乙書中,第30篇提到「為人之道」時,引用「增一阿含經」卷第27篇,佛陀告訴諸弟子: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雲何為五?
應笑則笑;
應歡喜則歡喜;
應起慈心則起慈心;
可恥則恥;
聞喜著意。
正向正念而心存善意之人,必然是開朗自在的與眾人生活在一起。人們相聚一起不只是「五事」中前三事所屬自然、樂然的道德思維,同樣重要的是有反思功能的可恥則恥,以及有感恩和讚頌之心的「聞喜著意」。
共同和諧的生活與社會生活,必須大家都有善心與善念。這個根苗在中華文化中本來就是存在的。20世紀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90年前所寫的「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中亦指出:中華文化基本上是主張「人性本善」的,人性本善也是一種比較更文明的人生觀。因為,基本上人人只要不偏離本性,都是好人以「信」、和「互信」為基礎,不論古書上所説的「士、農、工、商、兵」不同的社會階段,都可以和睦相處。「德不孤、必有鄰」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只要正正噹噹、心地善良、循規蹈矩,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和你相聚在一起,這也就形成了上世紀羅素所感受的「重視禮的社會」。
人群中當然不可能都是聖人,也會有許多容易犯錯的凡人,甚至由凡人變成邪惡之人。釋迦牟尼也告訴弟子:「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
應笑而不笑;
應喜歡而不喜歡;
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
作惡而不恥;
聞其善語而不著意。」
前3句是指做人「不真誠」,不敢表露做人的自然本性。第4句是指不反省的人,不會知恥。知恥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知恥是反省的結果;相反的,現代人習慣於指責別人,以為指責別人自己就不犯錯了,那是可笑的。指責或相互指責,那麼社會生活就不會和諧了。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反求諸己去了解自己是否是和別人有矛盾。自己是否和自己有矛盾,以及自己是否「盡善」了。人人向善趨善,社會生活自然和諧。向善的心地比起競爭的心地,更加文明。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中華民族在新石器時代起即不是單一民族,中國在新石器時代遺留的文化聚落幾近二千多個,星羅棋佈的分散在大地的各處。長期以來,中國沒有用征服、殺戮、獨佔的手段消滅其他族群而一族獨大。就算兩個來自原本不同種族的君子,也能夠以「利他」的精神治理國家,故尚書中説堯、舜之治天下,以「協和萬邦」,「萬邦和諧」為首要工作。
孔子在論語中亦説:「堯、舜能以禮讓國」。能「禮」能「讓」,是中國人認為人脫開「生物本能」,「只求取自己生存」,「擺開生之恐懼」的開始,是人離開生物而真正成為人的開始。唯有「能忍則忍、能讓則讓」的大禮節觀,人才可能有相互合作,共生共榮的機會。不然人只會不斷的征戰,不斷的相互消滅。
孟子説:「人之所以為人,在有仁心」,而「仁心」中「辭讓」之心,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心理意識之一,這種心理意識構築在「恥」和「忍」之上。因此除非遇上忍無可忍的情況,「和平共處、相互合作」自遠古以來即成中華文化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相互自然融合的特徵,更是中華文化的繁榮之道。
中華文化的社會生活是追求集體向善,故曰:「止于至善」。但是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是多麼不容易啊!於是就需要倫理道德。中華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初始之目的,也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禮運大同篇所提到的:「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就是一種社會大倫理,建立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是眾人共同生活的一種必要,其目的是為達到社會和諧。但是道德倫理必須隨著人類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的發展與時俱進,才不致失其本意。在現今社會,道德的要求與重要性更勝過法律的規定,有時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標準,而且徒法不足以行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説食品安全與藥品標準不能只靠法律規定。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