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5:0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摘要:面對銀發浪潮和“421”少子家庭的結構,對老年群體、特別是失能和失智老人的照顧需求持續增長,社區照顧支撐的居家養老作為主流應對已經成為共識。本文提出了社區照顧的新定義,包括到府護理、日間照料、托養服務以及志願者互助等多種服務,整合資源以及協調福利與市場的功能。分析了照顧供給不足的深層原因,諸如對養老照顧是社區福利的重心認識不足、老齡研究滯後、政策協調不力、福利資源和市場開發尚未形成良性互動等等,作者提出了頂層設計的眼界,包括更新觀念以及形成政府、社區和企業多方參與的格局:政府應加大老齡研究的投入、搞好公共政策之間的協調;社區應整合福利資源、獲取專業化支援;企業需要開發服務流程和培育規範的養老消費市場。
關鍵詞:社區照顧、社區福利、老齡産業、擴大內需、老齡研究
一、推進養老照顧:社區福利的重心和擴大內需的産業
2012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過1.8億,並且正在以每年8百萬的速度猛增,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與此同時,人口老化過程中的高齡化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持續增長。據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報告,2010年末全國重度失能老年人已達1080萬,佔老年人口的6.23,長期照顧和護理的問題已十分突出。
對此,社區養老照顧--更確切地説是社區照顧支援的居家養老--作為主要應對方案,開始形成共識。國務院在2011年出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援兩類功能”。民政部的“十二五”規劃也指出了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已提出了注重社區養老服務的9064方案,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
中國快速老齡化的現實很嚴酷,面對老年人口猛增、“421”少子家庭和未富先老的挑戰,如果不去踏踏實實地搞好那個“大孝”--加強老齡研究並在社區落實養老服務和長期照顧的制度,那個私德(小家)意義上的“孝”就多半會成為空話。在這裡,以下兩個基本事實值得高度關注,
其一是面對1000萬需要照護的失能老人,不僅養老床位的總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於護理的床位更為短缺。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近4萬個老年福利機構有床位314.9萬張,收養老年人242.6萬人。不過由於缺乏護理設施和專業人員,以及經營者的贏利需求等原因,在3百多萬張床位中僅有51.8萬張用於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換句話説,護理床位僅佔床位總數的16.4
其二是不少養老機構的空床率相當高,達到30%甚至更多。例如,近年來北京市的養老床位經過努力有大幅增長,達到6.8萬張,能為3%;的本市老人提供床位,這一比率高於1.8%的全國平均水準。與此同時,機構的空床率也增至新高,達到50%以上。據了解部分是出於經營者降低成本、規避風險的考慮以及缺乏護理設施等因素,不少養老機構拒收失能老人(老齡科研中心的報告指出近一半的機構拒收);部分是出於多數老年人更願意在社區就近或居家獲取照顧。
以上事實説明,對於大多數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説無論願意與否,他們還是要在社區尋求長期照顧。其影響面波及到幾千萬的家庭和上億人的親屬,這還不包括大量的需要居家照顧的病人,足見在社區養老中照顧和護理服務所涉及的民生之重,是今後社區福利的重心所在。
本文所討論的社區照顧,或者説社區福利在新階段的重心,是指對有照顧需求者、特別是老年人提供到府護理、日間照料、社區托老以及志願者互助等多種服務,營造一個使居民能夠自立並增進其尊嚴的生活環境。社區養老服務需要協調福利和市場的功能,在整合行政、醫療和社區資源的同時,照顧服務的運作與老齡産業及促進就業形成良性互動。
在社區養老中強調照顧服務,意在加強安全網的建設以應對每個社會成員在生病特別是老年階段可能發生的失能風險,其發展是解除每個人後顧之憂的最後一道支撐。我們今天講養兒防老,説到底就是搞好這個安全網的建設。
還應當看到,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又顯示了相當強勁的市場潛力。據中國老齡辦的《城市居家養老研究報告》,2010年城市居家養老的家政服務和護理服務兩項,市場規模為1300億元,到2020年將超過5000億元。據推算,到2015年中國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
由以上討論可見,當我們每個人面對老年階段可能發生的失能、失智風險時,如果安全網的社會養老體系不僅能提供“皆保險”—有護理保險的資金支援,而且能夠做到“皆護理”—有多樣化的照顧服務依託,那麼中國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數將大幅上升。
[責任編輯:張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