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9 13:46 來源:台灣網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9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深化經貿合作”的專題研討,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發表了題為《更加從容地推進兩岸民眾的旅遊往來》的主題演講。(台灣網 馬迪 攝)
台灣網7月29日哈爾濱消息 29日下午,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進行了題為“深化經貿合作”的專題研討。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發表了題為《更加從容地推進兩岸民眾的旅遊往來》的主題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更加從容地推進兩岸民眾的旅遊往來
戴 斌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2012年7月29日)
摘要
自2008年7月18日正式啟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以來,兩岸民眾往來由高層接觸到精英交流,再到普通百姓互動的不斷進步,直接推動了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這一過程中,不但為島內許多商業機構帶去了收益,更為包括司機、攤販、店主等在內的眾多民間經營者帶去了實惠。而隨著旅遊交流的深入,臺灣的文化,特別是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為大陸游客所體味、理解與認同。
赴臺旅遊的發展過程始終體現了兩岸的主流民意,凝結了兩岸業界同仁始終堅持以兩岸民眾的民生福祉為根本導向、始終堅持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為出發點、始終堅持兩岸旅遊行政主管機構與業界的雙重互動的努力與智慧。今後,兩岸需要努力減少民眾往來的制度性障礙,特別是在赴臺通行證的辦理、簽注的門檻、通關的查驗等方面,給予彼此更多的信任和包容。更需要在兩岸和平發展特別文化經貿關係的框架下,努力使旅遊業界對兩岸交流形成穩定的商業預期。
自2008年7月18日正式啟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以來,已經有400萬人次以組團或者個人遊的方式去島內觀光遊覽、休閒度假。2011年雙向交流人次已經達到710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0萬。可以説,兩岸旅遊交流已經成為經貿文化互動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也是世界範圍內區域旅遊合作的亮點。
一、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赴臺旅遊並從中受益
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裏,經過兩岸旅遊業界和相關作業機構的共同努力,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得以更加方便地赴臺旅遊。隨著開放區域的持續擴大,停留時間的不斷延展以及更加靈活的簽注方式,赴臺旅遊的大眾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行業和各個年齡段的大陸居民的旅遊福祉得到了有效提升。
赴臺遊的大眾化發展,直接推動著兩岸民眾往來由高層接觸到精英交流,再到普通百姓互動的不斷進步,直接推動了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赴臺遊開放之初,島內確實有一些人抱著懷疑,甚至抵制的態度。經過四年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民眾心態逐漸回歸理性,大陸游客受了臺灣各界和各地區的普遍歡迎,國語導遊都成了香餑餑,兩岸和平友好的社會基礎日益深厚。這是一項經貿成就,更是一筆無比珍貴的文化和心理財富。
四百萬的遊客還為臺灣旅遊和相關産業帶去了超過70億美元的直接收益和超過110億美元的間接受益,為臺灣增加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平均每天有超過3000名大陸游客登上101大樓觀光,每個月僅門票一項就超過100萬美元。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載體,大陸游客與島內居民一旦互動起來,資金、資訊、商品等也就隨之流動起來。大陸居民赴臺遊的良好發展,不但為島內許多商業機構帶去了收益,更為包括司機、攤販、店主等在內的眾多民間經營者帶去了實惠。日月潭景區內的玄光寺,有個賣茶葉蛋的阿婆,因為大陸游客量劇增,在旅遊旺季每天能賣出五、六千顆茶葉蛋,超過平常銷量的8倍。因太受歡迎,阿婆公休時還得先向旅遊主管部門“報備”同意。同樣因為大陸游客的涌入,旺季時臺灣遊覽車的租金普遍翻漲達八成。
隨著旅遊交流的深入,臺灣的文化,特別是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為大陸游客所體味、理解與認同。我們可以去參觀鄧麗君小姐安息的“筠園”,在黑白相間的鋼琴邊聆聽反覆播放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失去的歲月;可以與童安格一起在擁擠的人群中走在忠孝東路;可以獨自搭捷運去艋舺夜市想像年輕人的古惑時光;可以在紅樓體驗“古跡、文化與商業三渡地”的歷史街區活動;……。類似的經歷多了起來,文化交流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入民間。調查顯示,去過臺灣的遊客,對寶島文化的理解普遍加深了。
二、民眾福祉和兩岸大局是赴臺旅遊各項工作的最高目標
赴臺旅遊是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旅遊組織形式,其發展過程始終體現了兩岸的主流民意,凝結了兩岸業界同仁的努力與智慧。
第一,始終堅持以兩岸民眾的民生福祉為根本導向。在去年5月第七屆兩岸經貿論壇上,賈慶林主席和吳伯雄主席均不約而同的表達了人民福祉的重要性。賈主席指出:“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根本目的是為了增進兩岸同胞的民生福祉。”吳主席也表示:“兩岸旅遊觀光,為兩岸民眾帶來了極大的福祉。”四年來,兩岸旅遊主管部門堅持以維護遊客權益和旅遊服務品質為第一要務,對市場秩序給予了嚴格的監管,對因颱風、泥石流等給遊客造成的人身財産損失給予了及時的保障。
第二,始終堅持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為出發點。在赴臺旅遊快速發展的四年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阿里山小火車翻覆、個別遊客滯留不歸、團款拖欠、欺詐購物,還有遊客之間的糾紛等,但是與主流相比,畢竟都是個案,甚至是誤會。比如日前臺灣一些媒體報道的大陸旅行社積欠大量團款,臺灣旅遊主管部門及時發文指出大陸組團社托欠團費僅24.6萬美元,且其中一些款項還沒有超過3個月的結算週期。四年來,旅遊業界始終以兩岸關係的大局為重,直面突發事件,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出發,遵循相應預案,沉著應對,務實推進赴臺旅遊有序發展。
第三,始終堅持兩岸旅遊主管機構與業界的雙重互動。具體到問題的協議和解決,兩岸有關機構搭建了包括海峽旅遊交流協會(“海旅會”)與臺灣旅遊交流協會(“臺旅會”)的季度性磋商、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圓桌會議、海峽兩岸臺北旅展、海峽旅遊論壇、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海峽旅遊博覽會等在內的雙重互動平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事件響應與化解機制。經由這些平臺和機制,兩岸達成了個人遊分批開放等多項共識,商討了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案與救援機制,並共同謀劃著未來深化合作的各種可能性預案。就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第四屆海峽論壇上,海旅會杜江執行會長宣佈了四項惠臺新舉措,其中就包括同意臺旅會在上海設立辦事分處。
三、兩岸旅遊往來需要在從容中擴大開放
儘管四年來赴臺旅遊成就多多,客觀上也存在包括證件辦理不便利、遊客集中在少數景區、個別不具備組團資質的旅行社違規經營等在內的需要進一步協商解決的問題。
從世界範圍來看,旅遊是市場行為,也是民間走親戚一樣的自然互動。小時候去外婆家拜年,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拘束自己啊,就跟在家一樣”。遊客到了目的地,也都希望能夠像在家一樣自在。在強調赴臺旅遊民間化定位的基礎上,兩岸需要努力減少民眾往來的制度性障礙,特別是在赴臺通行證的辦理、簽注的門檻、通關的查驗等方面,給予彼此更多的信任和包容。現行赴臺個人遊上設置的單位證明、財産證明等暫時性限制,好比箱子上的鎖,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嘛。
臺灣的旅遊宣傳也不應局限于101大廈、日月潭、阿里山等傳統資源。我曾多次提到,經過六十多年的歷史阻隔,臺灣島內民眾的生活方式,才是大陸游客更加願意參訪體驗的旅遊吸引物。去年臺灣旅遊部門做了一個調查,74.06%的赴臺遊客會遊覽夜市,而101大廈作為第二位受歡迎的景點僅有58.46%的遊客會登樓遊覽。我相信,大陸游客返程後,鼎泰豐包子店、誠品書店、香蕉碼頭、玻璃藝術街等非傳統旅遊資源,都將在其腦海留下更深刻和更持久的映像。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陸年輕的“閃玩族”可以像去上海的新天地閒逛,去北京後海泡酒吧,去杭州西湖吃小籠包,去成都的春熙路打望一樣,週末相約去臺灣,逛士林夜市、吃臺南小吃,當然,也可以去拍婚紗照啦。
隨著赴臺遊客越來越多,兩岸航班不足和島內接待體系制約已經明顯影響了赴臺旅遊的持續增長,也限制了赴臺旅遊政策的設計空間。為此,需要民航、旅行社、酒店、景區、客運等島內旅遊企業擴大生産規模,需要盤活民宿和和經濟型酒店等接待資源,更需要在兩岸和平發展特別文化經貿關係的框架下,努力使旅遊業界對兩岸交流形成穩定的商業預期,還要營造環境,讓大陸有條件的旅遊企業能夠而且願意參與島內旅遊領域的投資與運營。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臺灣經濟主管部門上個月在ECFA框架基礎上放了包括餐飲、酒店在內的192項陸資赴臺項目。為此,全聚德、湘鄂情等大陸餐飲企業已經做出了積極的響應。
相對於民眾往來和行政主管機構之間的互動,各類旅遊企業和行業協會之間的合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企業和民間組織間直接溝通和談判的缺位影響了對彼此市場行情、商業資訊的直接了解,商業維權通道也難以建立。什麼事情都是行政主管機構衝在前面,時間長了,也不是事兒,至少外界看起來不那麼從容。團款結算、旅遊保險、糾紛處理、一程多站式的聯合推廣等,説到底是市場的事情,是商業的事情。因此,鼓勵、引導和幫助兩岸旅遊企業和民間組織,在兩岸商業倫理的交集內更加從容地交流,使生産要素在兩岸間更加自由的流動和更加合理的配置,對於增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至關重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老兵返鄉和大陸居民赴臺探親破冰,到2001年兩岸“小三通”成行,到2004年陸續開啟的福建居民到金馬澎旅遊,再到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和去年赴臺“個人遊”試點,是睿智的頂層設計,更是對民意的順應。我們有能夠開創一個新時代,更有能力解決一些新問題。《尚書》有雲“寬而有制,從容以和”。希望兩岸旅遊交流沿著民間、民眾的方向,讓市場主體依照商業規則發揮積極的作用,共同兩岸民眾得以更加自由地往來,更加從容地交流。
[責任編輯: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