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研經費流失零容忍
無論如何,科研經費投入增長是不爭的事實, 但其中出現的科研經費流失的不和諧音符也不能忽略。段振豪貪污科研經費事件就曾引發社會關于“管好用好科研經費”的討論。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科研經費有時確實會被“挪作私用”。在這位科研人員看來,項目費到位後,如何報賬成了第一要務。“雖然規定了各類票據的報銷比例,但找發票並不是難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個別同一研究內容的申請可以從多個渠道得到資助,進而產生不必要的科研經費投入浪費。”
萬鋼表示,從經費監管情況看,科技計劃經費的管理和使用,總體是好的,但也發現了違規違紀行為,主要表現為三類問題:一類是由于科研單位和經費使用人員不了解科研經費管理規定導致的——主要表現在有些單位沒有按照規定對財政資金進行單獨核算,沒有履行審批手續違規轉撥經費等。
一類是因管理疏忽帶來的違紀行為——主要表現為違紀公款吃喝,報銷手機費、加油費等個人消費問題。2012年的監督檢查顯示,約25%的課題存在著違規列支餐飲招待費、手機通訊費、汽車燃油費等現象,涉及金額約佔被查財政資金支出的1.9%。
第三類則屬于嚴重違法——表現為極少數人弄虛作假,用假票據套取資金、假合同轉移資金等惡劣手段中飽私囊、違法亂紀。萬鋼表示,目前查處的幾個惡性案件,無一不與違規轉移資金和假發票有關,這些惡性違法行為涉及項目金額的0.6%,但無論數額大小都應採取“零容忍”。
讓每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萬鋼強調,財政科研經費是公共財富,是納稅人的錢,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資金的安全,發揮出資金的效益,是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也是每個科研單位、承擔科技項目的科技人員的責任和義務。
數據顯示,近年來,科技部對執行過程中的近3000個重點課題開展了專項審計,覆蓋財政資金的70%;對12個省(市)的重點單位、重大項目開展了巡視檢查。
監督固然重要,對科研人員來說,如何保證每分錢用在刀刃上更是現實。“對科研經費的管理,要尊重科研規律。”有著20多年科研管理經驗的王海波強調說,“過分目標化的管理、檢查、評價,會讓拿到經費的人更多地考慮如何完成指標,目前科研單位和大學多以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為評價標準,這會使學者為發表SCI論文而研究”。在他看來,“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效益,放權給科研單位很重要”。
在蔡睿看來,要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分配頂層設計的科學性,為維護項目評審的客觀公正,建議建立評審專家能力和信譽檔案;建立和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保證經費分配和使用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做好預算和過程管理;積極鼓勵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據蔡睿介紹,大化所就利用中科院係統的現代化(ARP)管理手段,對科研經費實施全過程管理。同時,對重要採購與合同進行公示,公開透明、集體監督,防范風險。
“目前科研經費主要為競爭性經費,經費爭取過程往往會耗費科研人員大量的精力。為了讓科研人員專心工作,尤其是從事基礎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員,建議適度提高穩定性經費的比例。”蔡睿說。 (記者 趙曉霞)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