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之說也許有言過其實之處,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缺少核心競爭力和新興產業支撐的一些中國城市,靠賣地緩解財政壓力,靠房地產投資拉動地方增長已經是種慣用的模式。在這種明顯帶有“短視”色彩的發展模式下,大片無人問津的商品房只不過是城市產業空洞化的一個注腳。
在許多業內專家看來,底特律的破產帶給中國的警示首先在于城市的發展不能過度依靠單一產業,必須不失時機地主動推進城市產業更新換代、升級改造,搶佔產業創新先機,必須克服追求低質量高增長的慣性思維和政績觀。如若不然,不僅“鬼城”之說將成為現實,中國許多傳統的工業城市更有可能走向衰落。
隨著底特律的破產,關于中國地方債務問題的關注也再次升溫。
如果說,一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革尚屬“遠慮”,那麼高額的城市負債無疑是城市發展面臨的“近憂”。
今年6月,審計署公布了其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為38475.81億元,比有統計以來的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12.94%,可謂數量巨大、增速驚人,而這也不過是全國地方負債總量的一部分。
盡管中國的地方債務融資尚屬起步階段;盡管中國的地方政府與西方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不同,它擁有規模較大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盡管中國的某些地方已經“富可敵國”,仍可延展自己的債務空間。但是,隨著地方債務迅速擴大,負債結構不盡合理,再加上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使得地方債務出現係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斷累積。眼下,靠賣地支撐還債已經是許多地方政府公開的秘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范地方債務融資平臺,從制度上監管使用好地方債務融資已經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加快“城鎮化”已經是當下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然而要建設一個繁榮的城市,不僅要考慮它的現在,更要規劃它的未來。底特律的成敗故事應該成為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在產業升級轉型發展中認真借鑒和思考的案例。
[責任編輯: 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