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資源密集型產業,比如煤炭、石油、鋼鐵、有色、化工等,它們典型的特徵就是對資源特別依賴,有些本身就是資源,有些一定程度上帶來污染。這些產業目前面臨幾個巨大的壓力:一是產能過剩,二是節能減排,三是來自于國際市場的壓力,因為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在下跌。這些產業確實面臨著落後產能要淘汰、技術要升級、產品要更新換代等挑戰。” 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互聯網+”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此外,儀器儀表、醫藥、文化傳媒、旅遊、教育培訓等產業,發展的勢頭都非常好。
“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在轉換,並且新的動力其實是更加可持續的。全世界都有這樣一個規律,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比重會越來越高,老百姓服務型消費的比重也會越來越上升。把這種趨勢掌握好,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非常充分的。應該要順應這樣的動力轉換,還要積極引導這樣的轉換。”潘建成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增長動力的轉換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要強調質量效益、節能環保的高標準,那些達不到標準的產業,要堅決淘汰。
貨幣政策也應該朝著偏松方向做一些微調。有必要把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緩解銀行的負債成本,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 —連平
總理的“工具箱”里都有啥?
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談道,如果經濟增長逼近合理區間的下限,將會在穩定政策與穩定市場對中國長期預期的同時,加大定向調控的力度。
4月14日,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總理再次強調,“我們的‘工具箱’里還有不少政策工具,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要用足改革創新動力源,堅持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助力破障過坎,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除了改革釋放的紅利,在潘建成看來,還有很多工具和基本的條件支撐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的平衡。
比如,公共產品投資是“雙引擎”的一部分。把“PPP”(編者注:PPP,即公私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落實、落地,就有可能吸納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機場等公共項目的投資,空間是巨大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支撐力量是很強的。
還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活力已經明顯展現。一季度,新登記注冊企業數增長38.4%。
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戰略也都會對經濟產生支撐力量。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房地產投資下滑是經濟下行的主要拉動力之一。接下來,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還是房地產要有起色。“過去一段時間對房地產實施了緊縮的調控政策,房地產政策應該回歸到比較合理正常的狀態。當前,政策對房地產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3月份成交量明顯出現回升。”
連平認為,宏觀政策方面是要促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有力度,要能落到實處。“從今年1—3月份的情況來看,財政收入明顯放緩,但財政存款保持一定水平,說明財政支出沒有花出去。應該要想辦法疏通各個環節,讓財政能夠實實在在發揮效應。”
“貨幣政策也應該朝著偏松方向做一些微調。3月末,M2(廣義貨幣)增速11.6%,未達預期目標;存款增速也明顯放緩,同比少增1.6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也比去年同期減少約9000億;外匯佔款負增長。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有必要把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緩解銀行的負債成本,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連平說。
一季度或是全年增長的“底部”
一季度經濟指標具有很強的風向標作用,一年的“開局”會對全年產生重要影響。今年GDP增速7%左右的目標能夠順利完成嗎?
“一季度的情況,對于全年目標奠定了不錯的基礎。”連平表示,一季度本身下行壓力就比較大,一般情況下,房地產投資一季度都是比較低的。二季度,隨著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出口狀況好轉,實現GDP增速7%,或者7.1%是有可能的。三季度、四季度情況還會更好一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我個人感覺經濟增長的底部正在逐步地顯現出來,這個底部就是在7%左右,或者我個人的觀點應該是略高于7%。”
張立群表示,一季度經濟數據中也有很多積極的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1%,都比較平穩。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背景下,出口額增長4.9%,和去年、前年同期的增速持平。未來,隨著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會趨向活躍,投資增長應該是由弱轉穩。
“總體看,今年中國經濟很有可能是一個低開穩走的基本態勢,全年的增長應該還能略高于7%。”張立群說。(記者 姚冬琴)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