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是服務係統自身有問題,空車顯示器一蓋上蓋子變成載客狀態,電召電話就打不進來了,必須要空載時才能有熱線接入,這個矛盾就出來了,感覺非常不好用。”一位的士司機告訴記者,很多司機都有類似遭遇以後,索性不再依賴該熱線電召。
與此同時,認為來自新係統的嚴格管理和監督,也是部分的士司機主動放棄熱線電召的原因之一。新熱線背後的智能管理平臺建立了黑名單係統,面對乘客或者司機爽約的情況,智能係統將建立一套誠信考核體係,係統將會把該電話號碼或該司機列入黑名單;如果要解除限制,乘客或司機必須繳納一定的費用,而這筆費用將用于對司機或者乘客的損失補貼。
“我同事用了一次再也不用了。”還有一位司機向記者透露,一位司機在搭乘一位電召乘客時,司機沿途一直打手機,當時乘客沒有說什麼。但乘客下車後,司機就接到了通知——“由于搭客時,司機一直講電話而被乘客投訴。”
在這位司機看來,講電話確實不對,但有時司機也難免會出現接單後卻誤接客人等偶然情況,“納入了政府的統一智能管理平臺,管理更加嚴格了,對于乘客投訴的處理力度也更大了,處理的程序也很麻煩。作為司機,還是比較排斥這種管理的。”他坦言。
“我們也歡迎滴滴打車軟件,因為那個係統能夠非常清晰地做出定位。”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的士司機們更傾向于使用市場化的打車軟件。“其實這也不怪我們,在滴滴上叫車的市民更多,更容易接單,而且軟件很好用,接單後就可以直接導航。”
但另一方面,打車軟件的應用令司機預先知道乘客的目的地,亦有司機有選擇地接客,進而導致“挑客”的擔憂又在部分市民中存在。家住張槎的霍阿姨就向記者表示:“我奇怪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有空車,但是不搭我,後來我發現司機的手機嘀個不停,原來他們可以挑附近的客人呢。我們不會用手機叫車,我是非常希望政府的電召熱線可以更完善。”
上海的士高峰時段禁用打車軟件
■他城
記者發現,一線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等,此前也沒有全市統一的出租車電召平臺,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在近兩年迅速回應了市場的需求。在方便市民打車的同時,卻由于打車軟件陸續暴露出一些管理的難題,比如打車軟件在年輕人中迅速普及的同時,卻讓一些不慣常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比如老人、孩子等更難打到車了,司機挑單、搶客、拒載等問題也凸顯出來。
上海市相關部門曾就此事表態,高峰時段禁止出租車司機使用打車軟件,北京則于去年年中推出了新政策,手機叫車軟件全部納入北京市統一電召平臺管理,而深圳市政府則推出相關引導政策,建立全市統一的電召平臺,這一平臺也對市場化的電召軟件開放,但此間,各地仍暴露出諸多問題亟須理順,政府是插手還是放手之爭的聲音不絕于耳。而佛山推出統一的電召熱線有著特殊的意義,此前各區有各自的的士公司,各公司有自己的電召平臺,在全市統一的新熱線滿百日之際,到了考驗區域基層治理以及政府如何理順市場需求的關鍵時刻。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