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區老板稱,牧場化管理模式是對奶牛統一管理、統一喂養、統一清掃衛生、統一擠奶等,這樣可以提高鮮奶產量及進一步提升鮮奶品質。
奶農參與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入股的方式,奶農自己家奶牛作價(評估每頭牛的價格)以後,按照一萬元一股計算,所有奶農都可以入股進來;另外一種模式是奶農把奶牛托管給牧場老板,考核奶牛出奶量,評定等級後,每頭牛每年給奶農2000元-2500元不等。
聽上去很合理及陽光化的管理模式,為什麼奶農自己不願意參與呢?
同樣有十幾年養殖經驗的奶農馬萍(化名)向記者講述了自己不願意參與牧場式管理的原因。
馬萍稱,牧場化管理以後,打掃衛生、擠奶等都得聘請工人,自己要出這部分費用;其次就是牛的淘汰率會變高,牧場化管理要考慮成本,肯定是留下那些產奶量至少50公斤/天的奶牛,自己家那些產奶量低的奶牛就會被淘汰,很可能面臨無牛可養。
而至于托管方式,馬萍稱“這種方式目前還沒有先例,如果實施幾年後牧場老板發現自己並不賺錢,給奶農發放不了托管費用,老百姓根本沒有能力去把錢要回來,直白點就是沒有安全感。”
大型乳企海外自建牧場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