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在2006年9月登陸中小板之後,“市場+資源”成為獐子島近年來奉行的戰略。在該戰略的指導之下,獐子島迅速擴張規模,確權海域面積及底播面積均得以迅速擴張,但畝產大幅波動甚至一度劇烈下降。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今的百萬畝海洋牧場絕收,恰是當年盲目擴張開拓“新海”種下的苦果。
大幅波動的“畝產”
公開資料顯示,獐子島確權海域面積,2007年只有70余萬畝,目前已經高達約340萬畝;其底播面積,2007年約為30萬畝,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則分別為70萬畝、120萬畝和130萬畝,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約為90萬畝和80萬畝。
2006年,獐子島上市,實際募集6.73億元。2009年12月,獐子島推出定增方案,募資不超過8億元用于新增年滾動25萬畝蝦夷扇貝底播增殖等項目。2011年3月,增發完成,實際募資7.76億元。增發前後,公司2010年、2011年底播面積均大幅增加。
然而,在底播面積增加的同時,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的年平均“畝產”則呈現大幅波動,當前畝產尚不及6年前的2008年。公開資料顯示,2007、2008年公司畝產約為70公斤,2009年升至140公斤,2010年超過150公斤,2011年又下降至110公斤,2012年則低至45公斤左右,2013年畝產仍舊低于50公斤。
由于畝產的大幅波動,獐子島業績並未能隨著底播面積的大增而“放量”。在本該“大豐收”的2013年(2010年底播面積為120萬畝),獐子島蝦夷扇貝營收為9.59億元,同2010年的9億元營收幾近持平,而2007年底播投苗面積僅為30萬畝。
獐子島高管表示,受災海域是擴容後公司于2011年進行首次底播種植的海域,水深超過55米,屬于獐子島養殖海域最深的區域,也是最南邊最邊緣的海域。
“投苗不足”被質疑
中國證券報記者輾轉聯係到獐子島2名離職高管,但他們均以“已經離開公司,不太方便說話”為由婉拒了採訪。不過,曾有媒體報道稱獐子島內部存在投苗不足的問題。
2012年,曾有獐子島離職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爆料稱,獐子島內部存在著投苗作假及投苗不足的問題,並涉及公司內部人員的貪污。“海域里面本沒有投入那麼多東西,2-3年後又如何獲得捕撈量?產量的大幅降低也就不足為奇。”
該說法在隨後獐子島發布的澄清公告中被否認。不過,獐子島同時表示,“在底播生產過程中,加強管理是重要環節之一。公司始終堅持按標準生產,並依法打擊違法行為。2012年3月28日,公司的個別員工因在底播苗種收購過程中收受賄賂被舉報,目前已被長海縣公安局立案調查。”
在本次“冷水團”事件中,也有不少人士懷疑獐子島在底播苗種過程中存在著“投苗不足”的問題。獐子島稱,公司海洋牧場底播、生產、捕撈、運輸、銷售……均有嚴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和流程,有據可依、有據可查。同時,作為上市的公眾公司,嚴格根據相關規定和要求,合法合規進行生產和運營。 (記者 王錦)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