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杭州小夥為《繁花》創作漫畫版 今年計劃出第一本

2017年02月07日 09:42:21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我現在比較自信的一點是,除了金老師和責任編輯以外,我可能是對這本小說做解剖做得最深入的人。”王浩這樣說。

  在動筆前,王浩把小說里的所有出場人物、身份,做了詳細的統計,所有人物都有一個檔案,怎樣出場,有哪些特點,一一歸檔。

  他的統計方式很特別,比如阿寶第一次出場是10歲,他統計一次,15歲再出場,又會記一次,這樣一來,整部作品有超過1000個出場人物。而且,他還不是按角色統計,有時候出現一只貓,也要算進去,只要是能動的,甚至是一個人聊天時口頭帶出的另一個人,可能都沒出現,只是說起,他都不放過。

  最難的,還是考證。

  其實,在作者的層面,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王浩為什麼還要再去“考”一次?

  “因為作者給到的是文字,我需要具像化,很多東西,當事人或者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一看就懂了,但我要畫出來,那就慘了,我必須真的看到過,找到那個東西,否則我是畫不出來的。”

  這一年半,王浩每天就是上網搜各種資料,但問題是,書中實在太多細節了,“有些百度也無法輕易百到的東西”,比如關于阿寶父母、阿寶孃孃等人的角色設定;比如各種類型的建築的區別——花園洋房、英式公寓、聯排洋房、法式公寓……比如“長江兄弟”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用畫表現太難了,比如1970年上海工人家庭內景如何?具體器物如何?1960年代電車什麼樣子?資本家家里什麼擺設,還有地段、區域的區別,服裝發型是什麼樣……”金宇澄說,他和王浩經常來回討論,“這也包括了年齡、閱歷的差異了,相信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引子里,陶陶在菜場賣大閘蟹,遇到老朋友滬生,“拿過一只蒲包說,一點小意思。”

  蒲包,王浩小時候有模糊的印象,大概就是用稻草繩裹一下?他在網上找了一張照片,是一個桶裝的,但跟金老師一印證,又不太對頭。金宇澄畫了一只發給他,蒲包的肚子有點大,像甕。

  在畫人物服裝時,王浩也有誤區。他一直認為1949年以後,人們的服裝都統一變成了軍裝,或者中山裝,但跟金宇澄一交流,才發現上海不是那樣的過程,女人還是可以穿得美美的,穿旗袍一直到1966年底,之後才基本不再穿了。

  所謂什麼時代,人們就什麼樣,其實並不是。這里面,層層疊加,並不是一般概念化的市民。

  為何記得這麼清楚,金宇澄回憶1966年前的上海女工已經不穿旗袍了,這和工作性質有關,舊時代工人一般也穿“短打”,1966年,金家被迫從市區搬進工人新村,金母還穿著旗袍,家常的那種,“我知道這年以後,就沒人穿旗袍,居家旗袍也不再穿了,工人新村的女人都要做工,穿旗袍並不方便。當時的環境讓我羞愧,我母親怎麼還穿這樣的服裝,什麼家務也不會做,爐子也不會生,都要學,鄰居有時候會幫忙。”

  (三)一千個“不響”與無數場飯局

  對于這些“代溝”,金宇澄是有準備的。

  “賀友直《山鄉巨變》(連環畫)的場面和細節太牛了,年輕一代要做到是難的,但是做,總比不做要好。” 金宇澄說,這其實也牽涉到城市、鄉土的問題,城市是更豐富,更細致,更有年代和細部的要求。

  “比如賀老自己都說,舊時代他沒有進過上海的舞廳,最了解的只是城市底層,我記得好像華三川(連環畫家)的資產階級生活更細致些,這都和記憶、閱歷、見識有關,包括表現城市的男女關係,也會和作者本人的閱歷有關,比如民國連環畫《金瓶梅畫集》(作者是張光宇弟弟曹涵美),包括葉淺予,張光宇的上海,實在是獨到。”

  金宇澄深深知道,城市細節是最難掩飾的,去年王家衛導演問他:他是否認識很優秀的上海美工?意思是,現在很難找到一個表現上海舊時代場面的電影美工了。“過去的內景,比如布置《林家鋪子》小雜貨店里里外外那種場景味道的電影美工,你找一個我試試。”

  “王導遇到的難題,其實跟我是一樣的,也因為上海的影視基地,都是以1930年代為背景的。”王浩說。他邊找資料邊畫,速度很慢,目前正在創作《繁花》的第一本,涵蓋原著的引子、第一和第二章。他希望能夠“不縮水地”原貌來呈現作品,估算一年畫一本,“如果有幸能畫到第十本,就需要十年才能畫完吧。”

  “所以這小說的連環畫本,是年輕人表現前輩生活的樣式,肯定是有缺失、有不足的,但即使人物關係沒能夠做足,也是一種收獲。”金宇澄說。

  老金喜歡美術,說他父親是蘇聯畫家的粉絲,家里曾有一些蘇聯美術畫冊。最近這兩天,他正在看《伊比庫斯的預言》,是據阿·托爾斯泰小說改編的連環畫,作者帕斯卡爾·拉巴泰,法國著名漫畫家、導演,“法國高手,極其動人心魄。”

  金宇澄說,好的連環畫家,幾乎就是電影導演,都一樣用畫面表現情節,大導演畫的分鏡頭效果圖,就是連環畫。是否可這樣說,金宇澄在《繁花》中無論描述房里房外、還是衣物、花卉、男人和女人,既是文字版,更是圖像場面的描繪,除文字產生的圖像化,金宇澄自己也為文字配插畫,《繁花》、《洗牌年代》里都有過這樣的嘗試:1970年代中期,上海居民的婚房如何擺設、物資匱乏時代的郵票細部,如何夢幻、1967年的白球鞋,怎麼搭配襪子和褲子最時髦……不用多寫,一張線描圖,一目了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