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人民文學出版社 大力扶持新作新人
馮雪峰也是傑出的出版家,為新中國的文學出版事業做出重要貢獻。1951年馮雪峰受命組建人民文學出版社,他高瞻遠矚地提出要以“國家出版社的規模”為發展目標和出書范圍。認為國家出版社應“以提高為主”,實行“提高指導下的普及”,在擬定出版方針時,提出要出版中外文學名著,不僅要有延安以來的工農兵文藝,還要有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不僅要有現代文學,還要著手古代文學遺產的整理;不僅要有蘇聯文學,還要有歐美等國家的古典名著和現代名著的係統介紹。這個思路和構想後來被概括為:古今中外,提高為主。這成為新中國文學出版工作的指導性方針,全面奠定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作為國家級專業文學出版機構建立和發展的良好基礎。馮雪峰還從全國各地調集大批專家、學者和富有經驗的出版工作者,組成高素質的編輯出版隊伍,迅速開展工作。
馮雪峰始終堅持以繁榮創作為出版社首要任務,大力扶持新的創作,發現和培養新的作家。在他的領導下,出版社及時有效地組織出版了大量優秀的新作品。在他任職的七年中,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當代創作近500種,其中被稱為“紅色經典”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保衛延安》、《暴風驟雨》、《新兒女英雄傳》、《銅牆鐵壁》、《野火春風鬥古城》、《呂梁英雄傳》、《林海雪原》等著名長篇小說,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圖書顯示了新中國文學事業的初步繁榮,成為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馮雪峰十分強調我國新文學與古典文學的傳承關係,在他的指導下,1952年9月出版了新的整理校注本《水滸傳》,標志著新中國整理出版古典文學的開端。隨後雪峰主持制訂了《整理古典文學選題計劃》,相繼整理出版《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牡丹亭》、《西廂記》等主要古典名著,編注出版了重要的古代詩人、散文家、戲曲家的個人選集30多種。還以“文學古籍刊行社”的副牌印行古代總集、別集、專集、小說、筆記等善本圖書68種。中國古典文學在雪峰的主持下得到係統的、有計劃的整理,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面貌。
雪峰認為外國文學的輸入,對我國新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建設我國新文學,必須吸取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學成果。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建社起便大量翻譯出版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恰巴耶夫》、高爾基的《母親》等充滿革命激情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蘇俄革命文學作品。同時,馮雪峰還主持制訂《世界文學名著介紹選題計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翻譯出版外國文學名家的主要作品,以及各國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到1957年底,翻譯出版了41個國家的文學圖書530種,涵蓋外國文學的各個門類。還啟動了《莎士比亞戲劇集》(12卷)、《高爾基選集》(17卷)等大型圖書的翻譯出版。這些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輸入,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為國內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在馮雪峰主持工作的七年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各類圖書2200多種,創立了高起點、多門類、多層次、多樣化的圖書格局,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這樣一位篳路藍縷,為出版社的建立和發展付出了巨大精力和心血的創業者,我們永遠懷著崇高的敬意。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