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青年看敦煌:亦是文化之旅 更是友誼之行

2017年08月01日 08:12: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玉門關(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一抹綠洲 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處,是被沙漠戈壁所包圍的一小塊綠洲。一方面,敦煌的確處于橫貫歐亞大陸交通要道的關鍵位置,向東連接中原,向西緊鄰新疆連接中西亞。另一方面,敦煌周圍沒有大城市,古代如此,至今依然如此。

  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敦煌長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旅集散、文化交融、軍事儲備之所。在當時交通遲緩、通信阻塞、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敦煌成為長途跋涉過程中人畜歇腳避難之所和商品貨物交換的中轉站。可謂茫茫戈壁之中的一顆絲綢明珠,迎接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匯聚來往,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交流。東漢、三國、兩晉一直到十六國時期,敦煌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在當地豪族政權的治理下基本保持穩定,人口還出現了一定增加。敦煌成為佛教傳入東方生根發芽的第一站,與來自中原的儒家文化在此交匯。竺法護及其弟子西晉時期在敦煌翻譯佛經、傳播教義。其後不久,樂和尚在前秦時期來到這里,開鑿了第一口佛教像窟,這就是莫高窟的開端。

  古代敦煌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絲綢之路暢通繁榮,加之統治者大力倡導佛教,莫高窟開窟造像之風在這兩朝大興,即便在安史之亂吐蕃佔領敦煌期間也沒有淡化。兩宋時期,敦煌在西夏統治下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經濟繁榮,文藝興盛。

  元代以後,敦煌失去了連接東西商貿文化交流的地位,逐漸開始沒落。敦煌由興盛走向衰落不僅僅是一城一地之興衰,而是標志著東西方世界經濟史和文明史的大分流。伴隨著大航海時代序幕的拉開,西方海洋貿易迅速興起。然而此時,以絲綢之路為主要通道的亞歐大陸路上貿易卻日漸衰落。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學從此蔚然盛行。

  敦煌瑰寶文化給兩岸青年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受訪時他們紛紛表達了敬仰之情。

  北京理工大學輔導員蔣成浩感慨自己有幸成為敦煌之行的一員,“這是一場文化之行,也是一場友誼之行”。細心的他善于觀察,用心記錄下每一位團員的特點。敦煌之于他是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多少次在夢中想象她,多想拿著相機記錄她,可當我小步走進洞窟,一千多年的歷史就這樣呈現在眼前,塑像和壁畫讓我震撼,這種美是相機無法記錄的,我只能虔誠地仰望,渴望停留的時間長一點。”

  大漠不僅僅是戈壁黃沙,赤日燒灼,能在這里存活的生命也猶如莫高窟般讓人感動。“遊歷西千佛洞時,看過遼闊的戈壁後轉身走下山谷,眼前是一片綠洲,一顆顆鬱鬱蔥蔥的白楊點綴其中,我感到莫名欣喜,就像大漠行者在幹渴勞累後突然發現了綠洲,這是對生的渴望,對自然的感慨。參觀過後,聽見堤壩後面嘩嘩的流水聲,不遠處是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這大河行于戈壁荒漠之中,滋潤了綠色,磅薄而細膩,這是生命奔騰的力量啊!” 蔣成浩說。

  臺灣自由時報編輯董柏廷說:“站在玉門關與陽關塞外的黃土上,蒼涼四面八方欺身,未到沙漠,真不知人是何等渺小,世界是何等之大,足夠使人更感謙卑;莫高窟各處別有洞天,藝術精致秀異,宗教故事博大精深,實在震懾人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給出寄托、立足現在、拓展遠望的寓意,倣佛也在暗示我們種種充實與開心的交流都會變為回憶、積累成閱歷,轉為彌足珍貴的人生寶藏。”

  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的卞潔感慨于先人的意志力,“釋加牟尼的幾重前世不斷積德行善,才能最終能成佛,試問我自己也能犧牲生命喂飽餓虎嗎?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關押12年都沒有磨平他的‘戾氣’,還是一心想要完成國家的使命,我如果被囚禁後還有勇氣再戰嗎?比起先人,我們是否缺少了一份拋頭顱灑熱血的魄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先人揚骨氣,晚輩定效賢。”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駐大陸代表處副處長林民宗發表了題為《千年敦煌,百世情;百年人生,十年伴》的感慨文章:“千年敦煌藝術的洗禮、大漠駱駝商隊的絲路行者、望向天看著那找不著的飛機或大鷹,這些回憶對我而言,都將專屬于你們。 千年的敦煌,累積了百世的情緣; 而我們數十年的人生,有彼此10年又10年的夥伴,陪伴、相伴、牽絆。這五天來,我們彼此一起走過的足跡,將永恆伴隨著你我,成為我們心中一抹美麗的回憶。”

  景觀設計師唐婧儀第一次知道敦煌是通過《文化苦旅》這本書,“上大學時,選修課老師用了半學期的課程教授莫高窟,那時我就很癡迷。莫高窟用佛像、壁畫記錄了歷代的故事,可以說是歷代文化的化身,用它獨有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兩岸的年輕人應盡微薄之力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告訴身邊的朋友淡季時再去莫高窟,減少對它的破壞,告訴大家敦煌學在中國的輝煌,這里的佛教美學可以滲透靈魂,讓人日夜思念。

蔣成浩和林民宗(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李雪碩和陳映年(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駝隊騎行,左一為董柏廷(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莫高窟(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