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溫情"吳念真攜話劇登陸:追夢是兩岸年輕人共同經歷

時間:2015年01月26日 08: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溫情"吳念真攜話劇登陸:追夢是兩岸年輕人共同經歷

  1月23日,吳念真攜兩位主創參加在國家大劇院參加鳳凰公演禮,圖為吳念真與在座觀眾交流。(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溫情的“最會講故事的人”

  交談中,吳念真用“溫情”二字形容自己,他將自己溫柔的目光投向城市中,投向身邊的每個小人物。吳念真笑著調侃自己就是個“小人物”,當過兵,打過工,做過許多行業,“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來。大家說我寫的都是中下層小人物,我覺得這是社會中一大部分人,這些都是一種經歷,沒有經歷就不會寫出來。”

  此時的吳念真,倣若歷經世事的智慧長者,在人生的畫卷之上揮墨。他說,人是靠希望而活著,因為有一點溫暖、有一點希望,在寒冷時就能撐過去,自己對生命抱持這樣的態度,你的希望也會給他人共享。大時代的浪潮被分成一份份小東西,每個人都有故事。

  談論年輕人的話題時,吳念真頗為耐心與包容,非是長者的諄諄教誨,而是感同身受的平等交心。他說,我們這一代其實對下一代有所虧欠;他說,13歲到16歲的孩子最需要幫助卻疏于被關注;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在外奮鬥其實很辛苦。他還說,大陸面積大,也同時在經歷鄉村和城市的遷徙與變化,家鄉或許對年輕人來說更加遙不可及,就像那個貴州女孩一般,大家都在追夢。

  吳念真曾說,“閱讀最大的樂趣無非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互交換印記。”他告訴在座的年輕人,要享受閱讀與寫作,他分享收錄于《這些人,那些事》中的《遺書》一文的創作經歷,一番率性的談話打動了現場觀眾。他為大家講述他與同胞弟弟的真實故事,顯是濃鬱感情的內斂且克制,然則也能遠遠觀望出他些微發紅的眼眶。他認為寫作是這種感情很好的宣泄口,非是緬懷,亦不是紀念,而是將心里的話講完。

  期間吳念真還談論近期的大陸電影,表示很想觀看《推拿》。而他與大陸的文藝緣分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從早期偷偷看沈從文的《邊城》,忍不住為之落淚,到在香港參加影展看到大陸電影《如意》後對其拍攝手法非常欣賞,吳念真對兩岸文藝創作的發展抱持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他認為,與任何創作一樣,兩岸文藝創作都具有多元性,非常自由化,只要有新的嘗試就能創作出來。

  吳念真在《這些人,那些事》的自序中寫到,“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他的故事,我們也享受著故事所帶給我們的五味陳雜的情感體驗與共鳴,慶幸吳念真帶來的作品,讓我們這群人和另外一群人的人心不會走得太遠,相互觸摸到彼此的溫度。(中國臺灣網記者 張潔)

"溫情"吳念真攜話劇登陸:追夢是兩岸年輕人共同經歷

  吳念真編劇執導的“這些人那些事”大陸版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于2015年1月22日國家大劇院首演。1月23日,吳念真攜兩位主創黃韻玲(右二)和吳定謙(右一)參加公演禮。(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