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

2017-03-21 07: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求偶行為復原圖。 南古所 制圖

  中新網南京3月20日電 (楊顏慈)一塊琥珀“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3枚具求偶行為的雄性豆娘化石。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于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幾率很低。王博介紹,這一研究將蜻蜓的求偶行為追溯到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

  由該所博士研究生鄭大燃、研究員王博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當天詳細披露這一研究成果。這3枚雄性豆娘化石被命名為黃氏憶人扇蟌,以感謝臺灣的黃憶人先生慷慨捐贈模式標本以供研究。

  圖為黃氏憶人扇蟌。 南古所 制圖

  “這種極端特化的情況在現生和化石蜻蜓中還是首次發現。”王博介紹,黃氏憶人扇蟌的斑紋圖案與一些脈翅目昆蟲的翅膀相像。後足脛節具有一個眼睛形狀的斑紋,類似于一些脈翅目昆蟲的翅點和蝴蝶翅膀上的眼點。現生脈翅目昆蟲和蝴蝶的翅點和眼點主要用于威嚇捕食者,或將傷害轉移到翅膀來保護身體。

  研究發現,該扇蟌具有帶斑紋的薄豆莢狀的巨大脛節,用以吸引異性。它們會在雌性面前翩翩起舞,展示其美麗的六足,並用巨足來驅趕其他雄性,以獲取成功交配的機會。

  王博稱,現生雄性扇蟌科和鼓蟌科豆娘具有類似增生脛節,用于求偶期間的性展示和驅趕其他領地侵犯者。雄性扇蟌科豆娘具有白色羽毛狀的脛節增生足,在交配前,它們在雌性面前緩緩飛行,來展示他們的“大白腿”。相比而言,黃氏憶人扇蟌脛節透明,並有兩條窄的棕色斑紋,後足脛節巨大、極度增生而呈豆莢狀。

  王博認為,蜻蜓屬于視力很好的捕食者,黃氏憶人扇蟌脛節上的眼點可能更多的是用于吸引異性而非嚇阻捕食者,功能類似于孔雀羽毛上的眼點。然而,極度增生的脛節很可能會令他們飛行緩慢,因此成為一些更強大的捕食者(如鳥類或者翼龍)的盤中之餐,這很可能是導致它們滅絕的原因。

  相關成果于3月20日在線發表在英國Nature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上。(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