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楊劍:從韓正訪台看未來兩岸地區經濟互動
 
 
來源:華廣網      日期:2010-04-09 09:42

 

  從韓正訪台看未來兩岸地區經濟互動——韓正市長訪台隨感之一

  上海市長韓正6日訪問臺灣,商討滬臺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從2009年初以來,大陸的地方省市的官員們先後訪問臺灣,而臺灣的海基會官員也到大陸各地訪問,掀起了兩岸地區經濟互動的高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開始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再就是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對臺經濟合作的層級也有了新的提升。

  政治氣氛回暖,經濟合作升級

  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兩岸政治關係回暖,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兩岸三通總體得以實現。這為大陸各省市與臺灣經濟交流持續熱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臺灣方面由於國民黨取代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之後,以交流增進安全,以交流避免經濟衰退。因此臺灣方面在兩岸經濟交流中也更加積極。現在,兩岸經濟互動已經由單向走向雙向,大陸資金入臺也將成為現實。另外,大陸地方政府在對臺經濟方面也從簡單的吸引臺商、服務台商走向兩岸官方合作與企業合作並存的局面。

  2008年前後,兩岸遭遇全球經濟危機,兩岸的經濟關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的調整期,經濟角色和經濟關係要重新洗牌。兩岸地區經濟合作必須著眼世界經濟復蘇時大陸和臺灣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新地位和高起點。這一時期,兩岸要利用大陸和臺灣在變局中受損較少而且因為抗擊危機地位作用上升的機會,讓兩岸在東亞地區和世界經濟結構中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為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通過深化合作讓兩岸關係的發展模式和制度安排更加貼近。

  大陸沿海地區應當促臺灣經濟再起飛

  民進黨執政八年,臺灣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地區經濟中的地位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旁落”的趨勢。三通以及正在談判的ECFA可以促使臺灣融入整個中華經濟圈,並借此分享整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利益。臺灣的未來發展將繼續借助大陸的經濟成長。通過與大陸各個地區的合作,臺灣在中國內地經濟的作用上升,能在中國的發展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獲得經濟再次起飛的機會。

  臺灣在許多領域仍然積累和保持了獨特的優勢。臺灣“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認為,臺灣在金融方面的利基在於發展“資産管理與籌資中心”,尤其是新技術産業的籌資中心。在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兩岸都有高密度的高科技産業和人才的聚集。兩岸高科技産業的合作除了政策的扶持外,金融扶持也相當重要。兩岸證券市場如何共組高科技板塊,金融市場如何形成分工與合作,應當是一個思考方向。

  臺灣雖然在90年代由於李登輝的阻撓,沒有抓住機遇實現三通,錯過了實現亞太營運中心計劃的最好時機。但是臺灣為實現營運中心所做的有關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都是兩岸港口城市合作的無形資産。例如臺灣在港口與機場之容量與效率、工業區與港口機場運輸與倉儲服務系統、境外與境內運輸體系之密度與配合度等方面,所達到的效率水準、精確度水準要高於上海等大陸沿海城市。

  上海可以成為“兩岸金融和航運合作的高地”

  兩岸的經濟管理層應當將上海視為“兩岸金融及航運合作的高地”。國務院已經批准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上海的發展要依託兩個中心建設,加強對全球金融和生産資本的運籌能力,對科技創新的吸收和原創能力、對知識性産品和技術標準的提供能力,成為進一步積聚全球要素、管理跨國生産體系,引導貿易流和投資流的區域中心。上海可以依託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國家戰略高度來發展滬臺經濟合作。

  通過參與這一戰略臺灣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角色,同時上海也可以借助臺灣的一些經驗和優勢來加速中心建設的國際化,充實中心的內容和提升中心的區域地位。上海應大幅度提高金融保險業、航運物流服務業、專業服務業和技術研發服務業領域利用臺資的規模和比重。大力吸收臺灣的法律、投資諮詢服務機構在上海的積聚;依託文化大都市建設拓展臺灣文化創意産業在上海的佈局。

  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中,市場的穩定性體現在金融市場的技術保障上。技術的落後和不穩定,會直接導致金融市場的失序,對任何金融中心來説,缺乏先進且可靠的技術支援,會傷及其金融中心的地位。臺灣資訊技術業的發展水準較高,對亞洲市場理解較深,上海與臺灣共同研發高水準的金融資訊交易技術平臺可以作為雙方合作的一個方面。

  上海與臺灣的金融及航運合作建立在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兩岸實體經濟合作的基礎之上。美國金融危機的特徵之一就是金融業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的依託。上海的金融和航運的發展,要以長三角地區的實體經濟為基礎。而且臺灣的經濟成長以及對外貿易發展都與近十年在長三角地區發展起來的臺灣高科技企業的進一步成長息息相關。有了實體經濟作為基礎,未來兩岸經濟的發展將更加健康穩定。(本文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文章來源:華廣網)

 
編輯: 徐維彬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