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華澳報》20日刊文《澳門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可向臺灣作示范》說,澳門回歸已經十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澳門人辦好澳門自己的事,就等于是形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樣板。因此,全體“澳人”應努力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地向臺灣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推進國家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文章摘編如下:
國家主席胡錦濤19日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歡迎晚宴上致辭時指出,十年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澳門得到全面貫徹實施,澳門經濟實現持續增長,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持穩定,同祖國內地的聯係和合作日益加深,對外交往更加活躍,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事實雄辯地證明,“一國兩制”事業具有強大生命力。
一句“‘一國兩制’事業具有強大生命力”,不但是對澳門回歸祖國十年巨大成就的歸納總結,也是對臺灣某些人否定“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間接回應。確實,澳門對臺灣是一個良好的示范榜樣,臺灣只要能與祖國大陸實現和平統一,並實施“一國兩制”的方針,臺灣寶島就一定能像澳門特區那樣,除可充分享受高度自治權之外,還將得到中央政府無私的全力支持,實現經濟的復蘇增長,保持社會穩定,拓展國際活動空間。
確實,目前在香港、澳門實施的“一國兩制”方針,本來就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制定的,但卻因眾所周知的客觀原因首先在香港、澳門實行。因此,固然是澳門回歸後實施“一國兩制”方針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倘當年專為解決臺灣問題而制訂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能為臺灣“朝野”藍綠所接受,在兩岸統一問題上達成共識,經過和平協商達成統一協議的基礎上,在臺灣實施“一國兩制”方針,臺灣同樣也可取得如同澳門那樣的成就。而且,由于臺灣地區的地理幅員、人才素質等方面的條件都比澳門好,其實施“一國兩制”方針所獲得的成果,都將會比澳門更豐碩,就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澳門回歸以來,不但是在實施“一國兩制”方針方面獲得了豐碩成果,而且在社會管理和經濟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回歸前,澳門治安不靖,經濟下滑,但在回歸後即迅速得到了改善。從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八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由四百七十二億澳門元增加到一千七百一十八億澳門元,年平均增長13.3%,人均GDP居亞洲前列,政府財政收入由一百六十九億澳門元上升到五百一十億澳門元,是原來的三倍多。失業率由6.3%下降到3%。居民月工資中位數由四千九百二十澳門元上升到八千澳門元,實行了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建立和完善了養老金制度。而在同一時期,臺灣地區的經濟一直處于低幅度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失業率高企,治安欠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澳門“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固然是充分運用和發揮了“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優越性,也離不開中央人民政府和內地地方的支持:從“CEPA”、開放內地居民到澳門個人遊、允許澳門銀行開辦並逐步擴大人民幣業務、幫助在內地的澳資中小企業緩解經營困難、推進重大基建設施對接、擴大內地服務業對澳門開放、到保障供澳食品的數量和質量安全、補淡壓鹹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從積極支持澳門特區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並在制訂國家“十一五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以及確定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基建項目時,充分考慮到澳門的情況,著力為澳門提供發展機遇,拓寬發展空間,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到中央決定同意澳門大學遷址珠海橫琴島,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後做出決定,授權澳門特區對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為支持澳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作了特殊安排。
當然,要推動臺灣地區實施“一國兩制”,將會遭到許多艱困的實際困難。向臺灣深入宣傳“一國兩制”的好處,還要多做工作,而澳門的現實例子,就是生動的教材。
澳門回歸已經十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澳門人民辦好澳門自己的事,就等于是形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樣板。因此,全體“澳人”應努力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地向臺灣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推進國家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