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島內輿論:兩會商談成果有助于臺灣經濟的復蘇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11-05 16:19

 
  新華網臺北11月5日電 海協會與海基會4日在臺北簽署4項協議,兩岸“三通”框架成形,島內輿論對此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會談成果有助于臺灣經濟的復蘇。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題為《正面看待江陳會談的四項協議》的社論認為,四項協議對兩岸關係而言是一份歷史性的文件,代表兩岸“三通”將正式上路。對兩岸人民而言,時間成本與飛航成本即刻降低,初步估計每年至少節省逾30億元新臺幣。“對臺灣而言,利當然絕對大于弊”。

  社論說,協議簽署後,臺灣民生物資的成本隨之降低,未來輸往大陸的農產品可增長兩倍。“凡此種種都有利于提振低迷的景氣,有助于臺灣經濟的復蘇”,“正面看待江陳臺北會談4項協議的成果,兩岸確實可以共創經濟榮景”。

  《聯合報》的社論說,“三通”這個出現在兩岸間已有30年的名詞,終于在江丙坤、陳雲林簽字後實現。該報另一篇題為《用協議搭橋》的文章則表示,空運、海運、通郵、食品安全的4項協議“為兩岸建立新的里程碑”。

  《聯合報》還發表島內新聞主管部門負責人史亞平的文章。文章表示,這次會談成功象徵著兩會“協商管道的制度化”,以及兩岸關係發展“正式邁向協商合作代替對抗衝突的歷史性關鍵時刻”,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有“極正面且深遠的意義”。

  《工商時報》辟出多個版面,詳細解讀4項協議的積極意義。該報社論認為,4項協議不僅將使兩岸交流互動呈現新局,後續效應更將使兩岸進入“相輔相成、再難區隔切割的嶄新境界”。

  該報引用島內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陳添枝的分析稱,兩會簽署海空運直航等4項協議,有利于兩岸經貿創造新的投資模式,“雖然明年全球經濟普呈悲觀,但在兩岸經貿升溫下,臺灣明年經濟仍是審慎樂觀,絕不會重蹈2001年經濟負成長的覆轍”。

  《工商時報》的文章還認為,“兩岸海空直航後,企業營運成本降低,人員與貨物運送效率提高,使臺灣更有條件成為跨國企業的區域營運總部”,預估明年在臺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的家數可由目前的615家增至800家。
 
編輯: 楊永青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鏈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