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多雲轉晴 11 ~ 3 ℃ 北風3-4級轉4-5級/臺北 陣雨 26 ~ 2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945—1997)

  時間:2006-08-28 15:17    來源:     
 
 

  1946年 吳鳳鄉鄒族舉行大粟祭(太平洋戰後第一次,日治時代被禁)。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後常有持槍的武裝警察藉權欺壓百姓,不斷滋擾生事,因而引發新營、布袋、員林三大社會暴動事件,為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埋下禍端。高山族(日治時代稱)原有教育所,一律改為國民學校?

  1947年 查緝私煙案引爆“二二八事件”。由於長年累月臺灣人民對政府之政治壓迫及昏庸官員之不滿,加上戰後新移民歧視臺灣人等種種因素,終於發生群起抗暴事件,事變發生後,政府依然故我,大力鎮壓。並通令高山族改稱“山地同胞”。四十多名鄒族人集體為“二二八事件”時襲擊機場一事自首。公佈“免除山地住民稅金”。

  1948年 臺灣主席魏道明成立臺灣省通志館,以整編臺灣文獻、撰寫《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政府設置“山地行政處”,處長王成章。臺灣原住民省參議員選舉。臺灣省當局重申禁用“蕃族”等名。臺灣省當局頒布“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為原住民而辦的《山光新報》創刊。

  1949年 臺灣全島進入戒嚴時期,並通過“懲治叛亂罪犯條例”,對島內人民之活動做許多不合理限制。國民黨軍潰散敗退臺灣。臺灣省政府通過撤銷“山地行政處”

  1950年 國民黨政府實施“白色恐怖”,以利高壓統制,並濫捕無辜知識分子,扼殺許多有為菁英,令人遺憾。臺灣正式實施“地方自治”,並重新調整行政區域,縮小縣市所管轄的範圍。臺灣原住民七族代表,獻錦旗寶刀予蔣介石。

  1951年 臺灣省政府制定“山地施政要點”。《臺灣風物》創刊,以季刊方式,為臺灣民俗傳統采風做詳盡的記錄。“行政院”頒布“臺灣省戒嚴時期外人進入山地管制辦法”。臺灣省民政廳邀有關首長檢討原住民行政業務,中心目標獎勵推行“國語運動”,強化山地造林,安定原住民生活。

  1952年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請政府對山地人民應賦與土地所有權及迅速劃分山地保留地予以登記”提案。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臺灣省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臺灣省各縣山地推行‘國語’辦法”。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臺灣省各縣山地鄉物資流通社設置辦法及組織草案”。臺灣省省政府通過“改進山地教育實施方案”。

  1953年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山地籍同胞徵免租稅原則”。日本音樂家黑澤隆朝于巴黎國際民俗音樂大會仲介紹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造成國際間的轟動。臺灣省政府擬成“臺灣省促進山地平地化五年計劃大綱”

  1954年 臺灣省原住民九族中文名稱由“內政部”確定為︰泰雅、賽夏、布農、曹、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臺大人類學系與臺北市文獻會共同合作完成圓山貝冢的挖掘工作;南投文獻會于集集附近洞角地方完成史前遺物的挖掘。臺灣省臨時省議會修正。臺灣省各縣山地保留管理辦法。烏來泰雅族人舉行十年一次的半年粟祭。阿美族楊傳廣獲亞運十項全能運動金牌。

1955年 陸軍上將孫立人因涉嫌包庇匪諜郭廷亮,被蔣介石罷免官職,到一九九?年他逝世前,一直被軟禁在臺中,此案至今仍為一大懸案。

  1956年 大專院校正式採聯合招生,舉辦第一次聯考。鐘理和的長篇小説《笠山農場》獲中華文藝獎第二名,但延至一九六一年才由《聯合報》連載。臺灣省省政府通過“山胞就業輔導辦法”。

  1957年 鐘肇政編《文友通訊》,希望藉刊物的發行,以連係臺灣籍作家,共同為臺灣現代文學努力。

  1958年 第三屆亞洲運動會于日本東京展開序幕,阿美族楊傳廣等人勇奪六面金牌。臺北文獻會發現大坌坑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觀音山後山山麓,為臺灣考古史的重大發現之一。臺灣省政府修正通過“改進山地管制辦法”,將儘量予原住民生産技術輔導,平地人可申請開發山地資源。

  1959年 臺灣中南部連日暴風雨,導致河水暴漲,造成歷年來最嚴重的“八七水災”,損失慘重。

  1960年 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因病逝世?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對母土的真摰情感及熱愛,為五0年代臺灣鄉土作家之翹楚。《自由中國》雜誌社社長雷震籌設新黨期間,以涉嫌叛亂罪名被判刑十年,新黨籌設便告中斷。臺灣省議會通過“臺灣省山地醫師醫學專科班設置辦法”

  1961年 鐘肇政首部長篇小説《魯冰花》開始在《聯合報》副刊連戴。

  1962年 《傳記文學》創刊,第一任主編為劉紹唐。以臺灣獨立為訴求之施明德等人,被冠以叛亂罪名而遭逮捕。“立法院”通過“關於獨立國家內土著及其他部落與半部落人口之保護與同化公約”

  1964年 臺灣省政府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規定原住民每人使用土地面積限額。吳濁流發行《臺灣文藝》雙月刊;陳千武等現代詩人合創《笠》詩刊。此二份刊物皆為戰後臺灣本土文學的重鎮。

  1965年“教育部”將大專聯考分為甲、乙、丙、丁四組,原意是希望每位學生皆能適性發展,結果大部份的學生都為了擠窄門,糊裏糊塗地選讀熱門科系。鐘肇政完成《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之彙編,並由文壇社出版發行。

  1966年 “國府”簽署“消除種族歧視公約”。吳濁流創辦的“臺灣文學獎”首屆頒獎,鐘肇政、鐘鐵民、七等生等每人平均獲獎。第一所空中商職于臺北成立,透過廣播媒體輔助教學,為臺灣教育史上的首例。鼓勵臺灣省民開發山地,開墾人可獲所有權,臺灣省府會商決定開發方針,準人民申請開發,以達“以山養山”政策。

  1967年 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並擴大行政範圍。

  1968年 臺灣省政府公佈“戒嚴期間臺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原住民布農族紅葉少棒隊與日本少棒隊舉行比賽,以七比零之佳績大勝日本隊,為臺灣少棒隊在國際交誼賽中的勝利,首開先河。

  1969年 臺大考古隊在臺東八仙洞遺跡進行挖掘,此遺跡的發現將臺灣史前史的研究,又往前延伸了六千年。

  1970年 臺東縣大武鄉高溪村發現距今1000-200年前排灣族早期遺址。

  1971年 屏東縣山地推行“國語”受阻,“教育局”嚴禁教會利用方言符號及日文聖書傳教。
釣魚臺事件發生,美國聲明將釣魚臺列嶼交還日本。數千名學生發起保釣遊行,抗議美、日間的協議。

  1972年 臺、日“斷交”,島內發起一連串抵日活動。南投縣政府以仁愛、信義兩山地鄉的教會活動,已嚴重影響原住民學校教育,決定提出七項建議,請政府重視與改進。

  1973年 臺灣省政府舉行霧社抗日事件43週年紀念及抗日首領莫那魯道安葬典禮。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發現距今3000年前的阿美族文化遺址。臺灣省文獻會宣佈花岡一郎、花岡二郎曾參與霧社事件抗日行動。臺北縣第一屆平地原住民豐年祭在平溪鎮菁桐坑舉行。呂炳川首先以臺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對象,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

  1974年 數十位中外環保人士舉行集會座談,建議政府設立自然環境保護區,以挽救日漸破壞的臺灣生態環境。

  1975年 日月潭“臺灣山地文化中心”揭幕。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嚴家淦在隔天宣誓就任“總統”。黃信介發行《臺灣政論》月刊,出版四期後便告停刊。臺北縣警察局稱,有關土城“國小”部份原住民學童因受“王國聚會所”傳教人員影響,漠視朝會禮儀,不向孫文遺像鞠躬等事,該局已採取矯正措施。

  1976年 時年五十七歲素人畫家洪通于臺北美新處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他鮮艷明麗的半抽象畫作,在非學院派中,獨樹一格。名作家吳濁流逝世,享年七十七歲。吳氏為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曾創辦《臺灣文藝》雜誌。臺灣省政府採取“深山管制,近山開放”原則,以為山地管制之調整。屏東縣滿州鄉九棚村發現距今約700年以上的排灣族遺跡。省政府宣佈“本省公有山地保留地將於1977年度起,逐年將所有權轉移給原住民,預定六年內辦理完畢”。

  1977年 “教育部”為保存山地古物,規定古物限島內流通,不可輸出國外。臺東縣蘭嶼鄉紅頭村發現雅美族文化遺址。臺灣文壇掀起鄉土文學論爭,回歸鄉土的本土寫實文學,一時間蔚為潮流,成為熱門話題。呂炳川博士以監製解説“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唱片,榮獲日本文部省頒發的藝術節“藝術大獎”。桃園中壢二一三投票所發生選舉糾紛,引起激烈的群眾事件,史稱“中壢事件”。“第一屆臺灣省東區原住民運動大會”在臺東縣舉行。

  1978年 臺灣省教育廳公佈“山地籍國中生保送仁愛、內埔兩農校給予公費待遇之實施要點”。由許常惠領導的臺灣省民族音樂調查隊深入叢山輯錄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歌謠採自然和弦合唱和平行唱法,少有樂器伴奏,繁複多變的歌唱技巧,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珍寶。

  1979年 《美麗島》雜誌創刊,全部社員均為黨外人士,以發展臺灣民主運動為鵠的。推動期間,困難重重,於是年底在高雄發生美麗島集會警民衝突事件,《美麗島》雜誌被迫停刊,為著名的“美麗島事件”。臺灣省政府訂定“加強輔導平地山胞改進生活計劃方案”。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和王拓因參與“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

  1980年 臺灣省政府公佈“臺灣省山胞身分認定標準”。臺灣大學考古隊展開卑南遺址挖掘工作,著名的板岩石板棺就是由卑南遺址所出土。臺灣省議會通過“臺灣省山胞身分認定標準”

  1981年 復興鄉小烏來風景區規劃完成。桃園縣政府公告實施。恒春的臺灣民謠歌手陳達車禍身亡,在他七十六年的人生旅途中,有六十年是在手抱月琴的吟唱生活中渡過。臺灣省議會通過“廢止臺灣省山地籍同胞徵免租稅原則”。

  1982年 恒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為臺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區內屬熱帶性氣候,具複雜多變的地形景觀和生態環境。

  1983年 臺灣省政府公佈“修正臺灣省輔導山胞創業生産貸款要點”。布農族青年田雅各布發表“拓拔斯?塔瑪匹瑪”,而受文學界肯定。

  1984年 屏東師院教授高業榮于茂林鄉舊萬山村發現千年石刻。在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發現距今約2200-400年前近現代排灣族遺址。同年在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發現距今約2200-400年前排灣族遺址。陳仲玉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發掘泰雅族文化遺址。賴和九十誕辰平反紀念會,于彰化地區盛大舉行,擁戴賴和人士皆對賴和于一九五八年被逐出彰化忠烈祠一事深感不滿,因此起而平反。“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成立,揭開臺灣原住民運動序幕。

  1985年 十二名原住民針對原住民被迫改從漢姓屢生亂倫悲劇一事,在霧社事件紀念碑前靜坐抗議,要求恢復原有姓氏。玉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陸續設立,對玉山和陽明山兩地的生態環境具相當程度的保護意義,同時提供給“國人”兼具休閒與知性的旅遊空間。楊逵病逝,享年八十歲。楊逵終其一生,活躍于臺灣文壇。他曾于一九四九年因著“和平宣言”遭逮捕,過了十二年牢獄生涯。

  1986年 民主進步黨于白色恐怖未除的情況下毅然成立,為戰後第一個反對黨,第一任主席為江鵬堅。阿里山鄒族十九歲青年湯英伸向警方自首,承認殺害北市新生北路洗衣店一家三口。第二年經法院審理被判死刑,社會各界喧然大波,群起聲援,帶給大家重新重視長久以來的原住民問題。“內政部”接納臺灣省政府建議,同意將吳鳳的故事自小學教科書中刪除。陳仲玉在花蓮縣秀村鄉富世村,發現碳十四年代90040B.P.~67080B.P.的泰雅族文化遺址。

  1987年 “教育部”令,訂定“灣區山地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政府正式宣佈臺灣包括澎湖地區戒嚴解除,同年並解除“報禁”。“內政部”山地工作會報第四次委員會議決定,在“內政部”增設“邊政事務科”以加強山地行政工作,並放寬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且擴大適用於臺北市和高雄市。“臺灣筆會”正式成立,對臺灣文化之推廣,不遺餘力,為一本本土化筆會。包括婦女、原住民、人權暨教會等卅一個民間社團在北市萬華寶鬥裏風化區遊行、靜坐、抗議人口販子及雛妓問題。原權會要求更改吳鳳鄉鄉名為阿里山鄉,刪改教科書中過份美化的吳鳳故事,並於嘉義縣政府舉行抗議活動。臺灣省政府訂定“臺灣各縣市山胞生活輔導中心設置要點”。“四十名布農族人對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風景區規劃”強遷先人墓地一事至行政院抬棺抗議。

  1988年 中、南部農民北上游行請願,要求政府禁止進口美國水果、火雞肉,卻與警方發生火爆流血衝突,雙方僵持不下,為此事件受傷者達百餘人。因為遊行日期為五月二十日,史稱“五二0件”。由“雅美青年聯誼會”發起,為反對核能電廠設立的示威抗議活動,于蘭嶼揭開序幕。“臺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在臺北市舉行遊行。民政廳函︰訂定“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及“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計劃大綱”。由原住民團體發起的紀念“霧社事件”追悼會,在南投霧社莫那魯道紀念碑前舉行。原住民知青多奧等人聚集嘉義市火車站前拆除吳鳳銅像,從此破除虛擬的吳鳳神話,為原住民活動中重要轉捩點。事件主要策劃者多奧,不幸于一九九四年五月被不同政治理念者,用汽車壓輾身亡。“教育部”成立“山胞教育委員會”。“內政部”決定召開“全島山地行政會議”,研討原住民問題。

  1989年 “無殼蝸牛族”參與萬人露宿街頭的活動,抗議房價的不合理。露宿活動分別於臺北忠孝東路和臺中中山公園進行。全世界第一份原住民主持的報紙《原報》,正式創刊。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發現距今約2000-1000年前阿美族文化遺址。

  1990年 萬名學生在中正廟集合,要求“國民大會”解散、老“國代”下臺,為臺灣近代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史稱“三月學運”。臺灣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創刊。

  1991年 “獨臺會”事件爆發,為解嚴後的另一白色恐怖事件,被稱為“現代文字獄”,全島譁然。

  1992年 政府正式公佈“二二八研究報告”,但因內容避重就輕,社會大眾普遍不滿意。

  1993年 花蓮新社地區的噶瑪蘭族人,首度跳脫阿美族豐年祭的形式,自主性地舉辦噶瑪蘭節,為平埔族復興運動奠下良好基礎。

  1994年 原住民正名運動,于“臺灣原住民文化會議”中,首次獲得李登輝響應,“國民大會”及“立法院”都積極運作于憲法中加入原住民條款,以示尊重原住民。平埔族中的噶瑪蘭族,並積極爭取為第十族。“立法院刪除民意代表、鄉鎮市長選舉的學、經歷限制,從此以學歷挂帥的臺灣選舉,應可獲得改善。

  1995年 臺灣常民文化學會及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創立,首開先例的出版由原住民自己撰寫的“原住民民族志”系列叢書。“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草案,恢復慣有傳統原住民姓氏,不需冠漢姓。“教育部”山胞教育委員會改名為“原住民教育委員會”。南投北山花園農場特聘請賴守仁先生製作“臺灣十二生肖”雕塑,共襄盛舉“臺灣十二生肖”運動,建構臺灣民族的圖像。臺北市政府率先在三月十六日設立“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為臺灣第一個地方政府設立的委員會。

  1996年 臺北市政府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此後新竹等地方政府也仿傚跟進。宜蘭縣政府舉辦“宜蘭200年紀念活動”,其中大多數活動都以噶瑪蘭族為主題。原住民報紙《南島時報》于高雄創刊。第一屆“原住民教育會議”召開。高雄縣政府主辦,臺灣常民文化學會承辦的小林平埔館正式落成,為臺灣第一座官設的平埔族文物館。屏東高樹地區的馬卡道族人,自覺性地發起公廨祈雨等系列活動,為馬卡道族復興運動中,重要的契機。賀伯颱風襲臺,造成全臺性的災害,南投、嘉義等地的山區,更因山洪暴發,導致許多原住民的部落被沖毀,道路斷絕,數千人無家可歸。

  1997年 常民文化製作的《1997原住民文化手歷》正式出版,為臺灣第一本完全以原住民為內容的記事歷。

(來源:原住民基本資料庫)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